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国内  >  热点时评

【中国网评】美国重蹈抗疫失败覆辙,暴露其人权痼疾

 2022/10/03/ 16:11 来源:中国网

  中国网评论员 华章

  美国疾控中心日前更新的数据显示,美国感染猴痘病毒病例数已接近2.5万例,位居全球之首。坐拥全球最先进的医疗技术,美国却先后成为新冠肺炎疫情和猴痘疫情全球最大扩散国、抗疫失败国,让人不禁要问:为何其一再标榜的“美式人权”却守护不了美国民众最起码的生命权和健康权?

  如果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美国政客还可以拿“病毒是新生事物”来给自己混乱不堪的疫情防控当借口的话,那么在猴痘疫情上,一切狡辩都将苍白无力。据悉,猴痘病毒早在1958 年就被发现,1970 年传播给人类,2003年美国就暴发过猴痘疫情。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比美国“更懂如何防范猴痘”。

  然而,猴痘疫情仍然在美国暴发并迅速扩散。从5月18日马萨诸塞州公共卫生部门报告首例猴痘确诊病例开始,到8月22日怀俄明州报告首例猴痘感染病例,3个月时间里,美国50个州全部“沦陷”,猴痘确诊病例突破1.5万例,位居全球之首。之后仅一个月,美国猴痘病例数又增长了1万例。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的猴痘病例总数已超过全球病例数的三分之一。此番情景,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美国政府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上的迟钝和无能。《华盛顿邮报》一针见血地指出,“猴痘应对将是美国公共卫生领域的又一次失败”。CNN则哀叹:“我们正在重蹈新冠病毒开始传播时的覆辙”。

  都说人不能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但美国政府偏偏在疫情防控问题上一再犯下同样错误。无论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还是猴痘疫情,美国在医疗物资供应方面都明显不足: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美暴发后,大到呼吸机等急救设备,小到消毒液、口罩、检测试剂盒等医用耗材,美国无所不缺。这一度让其焦头烂额,还因此喊出了“医疗等战略物资供应链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而面对熟悉的猴痘病毒,美国缺货问题依然突出。美国《政治报》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美国政府本应储备约1.2亿剂猴痘疫苗,然而2019年前仅储备了2000万剂。《纽约时报》透露,在猴痘疫情暴发之初,美国甚至“只有2400剂疫苗可用”。

  美国在应对这两种疫情时,还出现检测速度过于迟缓问题。美国《政治报》曾报道称,在新冠病毒流行6个月后,美国仍无法解决检测难题。曾有美国民众抱怨,自己做新冠病毒检测等待数天才出结果。检测工作效率低下,导致美国无法及时发现患者,更无法追踪病毒传播轨迹。如今相似的一幕又出现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前局长戈特利布说,美国疾控中心与其他卫生官员一直不愿扩大猴痘病毒检测范围,要求检测者必须满足一系列条件。直到6月下旬,美国政府才授权商业实验室加入检测,花费一个多月时间把每周检测能力从几千次提高到几万次。结果就是,猴痘疫情在8月份达到顶峰,而美国政府对此却无能为力。

  美国包括疫苗在内的医疗物资调配失灵、混乱等问题也再次出现,导致该打疫苗、用药的病人无药可用,同时大量疫苗和医疗用品因过期或损坏被白白浪费。

  此外,在猴痘疫情中,美国有色人种再次成为“最受伤”群体。美国疾控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占美国总人口约30%的拉美裔和非洲裔在美国猴痘确诊病例中占比超过60%,然而仅有10%的猴痘疫苗被分配给了占全美确诊病例约33%的非裔病例接种。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家格雷格·冈萨弗斯尖锐地批评称,在决定“谁可以获得应对猴痘所需”这个问题上,美国正在“建立种姓制度”。事实上,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同样的系统性种族歧视问题就已存在:拉美裔和非洲裔美国人感染新冠病毒概率约为白人3倍,感染后死亡率约为白人2倍。美国拉丁裔、非洲裔和原住民儿童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孤儿的可能性分别是美国白人儿童1.8倍、2.4倍和4.5倍。

  无论是猴痘疫情还是新冠肺炎疫情,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台“扫描仪”前,美国政府物资供应不足、调配混乱、检测滞后等治理能力问题,以及少数族裔被区别对待的歧视问题都明明白白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在于美国政客一贯空谈“人人生而平等”,却对本国医疗卫生系统长期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把本国民众最基本的健康权、生命权抛诸脑后,只求牟取政治私利。

  一个任由各级政府治理失能,放任本国民众在疫情中染病直至死去,却热衷于发表所谓“国别人权报告”,对他国人权指指点点、任意抹黑的国家,显然无权充当世界各国的“人权教师爷”。奉劝美国政客,收起那副“好为人师”的嘴脸,多花心思关心美国公众的切身利益,多为国内平权工作做些实事。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