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国内  >  资讯快递

甘肃西和:指尖非遗化身指尖经济

 2022/05/16/ 18:28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兰州5月16日电(宋昱静)“青山环绕绿水流,祖传造纸不能丢。造纸技术是瑰宝,发扬传承保护好……”这是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西高山镇朱河村79岁的刘智慧老人时常哼起的歌谣,他制作麻纸已有六十余年。

  刘智慧正在编织制作麻纸的竹帘。(受访者供图)

  西和麻纸色泽古朴、纸质坚柔、手感绵润,是仿古书画创作、装裱糊褙的理想纸张,其制作技艺传承千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被誉为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2021年5月24日,“西和麻纸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认识到西和手工麻纸的魅力。

  “祖传下来的西和麻纸都是八开的小张纸,需要进行大幅创作时只能将小纸一张张接起来,这样很不方便,小张纸也卖不上价钱。”刘智慧说。经过不断地尝试和完善,最后“捞浆成纸”实验成功,刘家相继造出了四尺和六尺的大纸。“四尺整张帘纹麻纸能卖到15元一张,六尺帘纹麻纸能卖到25元一张。现在销量好得很,大伙的日子也越过越有盼头了!”

  正在进行晾晒的大尺寸麻纸。(受访者供图)

  经过近十年的摸索,西和麻纸原先的四尺八楷小麻纸,已改良成十余种不同规格的纸张流向市场,得到众多仿古创作者的喜爱和称赞。

  刘河村的胡凤钰是家族麻纸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造纸七十二道手,上墙还要吹一口。”胡凤钰一语道出了造纸的繁琐过程。

  胡凤钰正在熟练地“抄纸”。(宋昱静 摄)

  “抄纸”俗称“捞纸”,是整个造纸流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直接决定纸张形成后是否薄厚均匀、纹理清晰、纸面光滑。竹帘一捞、一起、一落,纸浆随着这一套娴熟的动作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2019年,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胡凤钰成立了“胡氏麻纸农民专业合作社”。

  “大家一起好才是真的好,我办了这个合作社,不光可以带着大伙一起增收,我还可以当‘老师’,把我手上的‘功夫’教给其他人,这就是‘传承’。”说起这些,胡凤钰自豪地笑了。

  胡凤钰妻子正在将“抄”好的麻纸上墙晾晒。(宋昱静 摄)

  截至目前,位于西和县西高山镇的朱河、刘河两村已经发展麻纸专业合作社2家、家庭作坊37户,吸纳本地农户近100人从事手工麻纸制作,年总产值240余万元。

  据西高山镇党委书记李文博介绍,近年来,西高山镇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探索手工麻纸产业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创办合作社、组织培训、村民入股、就近创业、组织线上销售等方式不断扩大手工麻纸生产规模和品牌效应。

  由枸树皮加工而成的麻纸生产原料。(宋昱静 摄)

  同时,西高山镇鼓励其他农户扩大枸树种植规模,采收枸树皮进行粗加工后出售给麻纸作坊及合作社,逐步形成“产-制-售”一体化产业雏形,走出了一条非遗传承发展和群众经济收入并进、指尖技艺化作指尖经济、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的西和特色乡村振兴之路。(完)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