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国内  >  资讯快递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喜迎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武山:壮大特色县域经济

 2022/05/16/ 18:26 来源:新甘肃

  2018年,武山实现整县脱贫摘帽,2020年12.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提出“1个核心、10种文化、7个小镇、10种产品、10个特色亮点”为主的全域旅游发展思路

  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1万亩,年产量130万吨,年产值突破40亿元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光庆 李峰 刘健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景永鹏  

  近日,在武山县的田间地头,农民们正忙着播种移苗、整地覆膜、清渠灌水,一派忙碌景象。

  蔬菜之乡的武山,是全国重要的蔬菜产区和蔬菜集散中心。如今,围绕省委、省政府“强县域”行动,以农业为主导的武山县正推动一场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县域经济嬗变。

  “武山正处在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必须着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武山县委主要领导态度坚定。

  按照“围绕特色优势兴一产、坚持外引内联强二产、用好外力内力活三产”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武山正着力重塑经济结构。

  位于武山县的祁连山水泥厂。

  打造农业升级版

  汇聚榜沙河、漳河、山丹河、大南河、聂河5条支流,渭河自西向东横贯武山县腹地,形成肥沃的渭川土地,为发展蔬菜产业提供了先天优势。

  “现在已搭建了38个钢架棚,分别种植了马铃薯、娃娃菜、豆角、包菜等各种蔬菜。”说起村里的蔬菜产业,洛门镇文家寺村党总支书记孙向军如数家珍。

  经过多年发展,武山蔬菜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已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1万亩,年产量130万吨,年产值突破40亿元。蔬菜远销国内各省份和东南亚、欧盟等地区,韭菜、蒜苗、豆角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武山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喜来说。

  蔬菜产业的崛起,成为武山群众走向富裕的助推器,蔬菜收入牢牢占据农民可支配收入的半壁江山。

  走进武山县山丹镇车岸村蔬菜产业园,大棚里嫩绿的小包菜长势正旺,村民车红民正忙着除杂草。

  车红民家建了3个大棚,加上租借别人的大棚,一共要打理7个棚,一年四季忙个不停。

  尽管忙,可家境变得殷实。靠着种菜和养羊、养牛,一年下来,车红民全家收入有10多万元,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忙不过来的时候就出些钱,请人帮忙。”车红民露出灿烂的笑容。

  依托特色农业产业的辐射带动,一大批像车红民的武山农民摆脱了贫困。2018年,武山实现整县脱贫摘帽,2020年12.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脱贫,只是起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武山打造农业升级版。

  进入武山县桦林镇赵坪千亩矮化密植苹果基地,一眼望去,数不清的苹果树行列交织,整齐排布。借助现代化的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田间土壤各项指标自动反馈至控制器,实现了精准灌溉施肥。

  “采用矮化密植技术,一亩地能栽191棵苹果树,相当于传统栽培方式的3倍左右。一期500亩果园已于2021年开始结果,亩产苹果500公斤,预计今年能达到1500公斤,2023年亩产量还能翻一番,达到3000公斤。二期500多亩果园今年也将挂果。”基地技术负责人宋刚刚说。

  紧盯“打造全省优质绿色农产品全产业链示范高地”目标,武山突出蔬菜和生猪两个全产业链,加快形成“2+5+N”现代农业产业布局,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升级蔬菜产业。武山按照“一区五片两带”蔬菜产业发展布局,突出基地建设、品质提升、品牌培育、市场开拓、链条延长“五个重点”,推动蔬菜区域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先后实施了国家级洛门蔬菜批发市场迁建、5万吨冷链物流等一批延链补链项目,着力打造产研销为一体的“五十亿级”蔬菜全产业链。

  ——打造生猪产业。武山围绕建设省级生猪产业园和争创全国生猪调出大县,成功引进唐人神集团武山年产100万头生猪绿色养殖全产业链项目,大力发展饲草饲料、屠宰加工、物流运输等上下游产业,一批生猪屠宰、肉制品加工项目加速落地,形成种养饲加运销为一体的生猪全产业链体系。

  ——壮大多元农业。武山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壮大油料、中药材、果品、饲草、花椒五大优势产业和水果玉米、肉牛、中华蜂、冷水鱼等多元特色产业,创建马铃薯、中药材、水果玉米、饲草玉米、小杂粮、苹果、花椒7个万亩特色种植基地。

  武山蔬菜产业,焕然一新。

  在武山现代农业种植园内,工人正在忙碌修剪。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刘健

  一二三产齐发展

  来到甘肃陇浆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袋袋刚从流水线上下来的浆水产品被打包装箱,整齐地码放在一起,准备发往国内各大城市。

  3年来,凭着对浆水产品的深入开发,这家武山县土生土长的年轻科技公司已形成年产普通浆水720万袋、山野菜1000万袋、浆水饮料3000万瓶的系列浆水产品生产能力,市场供不应求。2021年,实现产值1769万元。

  陇浆源只是武山第二三产业加速崛起的一个注脚。

  “经过八年脱贫攻坚和‘十三五’时期的接续发展,武山农业产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成就,工业经济初具规模,第三产业活力显现,为重塑经济结构奠定坚实基础。”武山县发改局局长杨宏斌说。

  在打造农业升级版的同时,武山提出建设“全省优质绿色农产品全产业链示范高地、全域旅游胜地、新型建材产业基地”目标,大力实施产业培优培强、基础设施提升、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环境优化、民生共建共享“五大工程”,加快培育第二三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做大第二产业,武山坚持外引内联——

  距离陇浆源公司不远,武山县2020年8月引进福建企业建设的新泉康鞋业乡村振兴工厂内,工人们正加紧生产。

  从洽谈合作到建成投产仅用了2个多月时间,新泉康鞋业工厂创造了武山县招商引资项目的最短时间落地纪录。截至目前,这个工厂已累计生产70多万双鞋子,预计今年产量能达到100万双以上,实现产值1亿元。

  以建设全省新型建材产业基地为目标,武山成功签约祁连山集团年产1000万吨机制砂石骨料项目,加快推动年产8000万块标准机砖生产线、鑫兆建材年产350万吨骨石料生产线等项目建设,谋划成立武山建材集团公司,打造马力—鸳鸯建材产业园。

  “我们不断推动要素向园区集聚、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群,先后建设标准化厂房1万多平方米,均力塑业年产5000万条新型包装材料、科力儿医用卫生用品生产线等新入园项目加快建设,伏羲药业、广丰糖业等24家入园企业实现产值3.25亿元。”武山县工业集中区管委会主任杨胤红表示。

  发展第三产业,武山用好外力内力——

  武山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是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县,渭川文化源远流长。武山人总结出武山“十有”:山雄、水秀、泉汤、玉润、洞天、菜香、鱼鲜、文脉、武魂、人杰。

  紧扣“十有”资源,武山谋划提出了“一个核心、十种文化、七个小镇、十种产品、十个特色亮点”为主的“11711”全域旅游发展思路,以“打造康养型旅游品牌和全域旅游胜地”为目标,创新旅游资源开发、管理、运营体制机制,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从综合开发水帘洞鲁班山大景区,突出核心强带动,到挖掘三国文化、石窟文化等特色文化,培育文化育品牌,再到建设渭川特色文化小镇等“七个小镇”,培育渭河奇石等“十个产品”,打造石窟走廊等“十个特色亮点”,武山全力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武山县油菜花海。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武山县委宣传部提供

  共建共享惠民生

  “今年秋季新校园就能投运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到时会得到极大改善。”在武山县一中迁建项目建设现场,武山县教育局局长康随成说。

  武山县一中迁建项目位于武山渭北新区,占地206.3亩、总投资3.93亿元,是武山县基于优化全县教育布局、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缓解高中升学压力所实施的一项重点民生项目。

  “新校园可提供150间普通教室,15间合班教室,容纳6000名学生,具备申报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评审硬件条件。”康随成表示。

  与武山县一中迁建项目毗邻的是占地161.83亩、总投资6.34亿元的武山县人民医院异地迁建项目。

  “项目分南北两个区域,总建筑面积13万多平方米,将建成急诊楼、门诊楼、医技楼、内科病房楼、外科住院楼等各类设施,规划床位900张,是促进全县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发展的重大项目。”项目建设单位负责人说。

  发展县域经济,最终受益的是全县人民。武山从改善教育条件,到提升医疗环境,不断增强民生投入。

  ——围绕“144555”教育教学发展思路,武山加快城关第六小学、第七小学和第八小学建设,提升县职校办学规模和水平,积极筹建县五中,持续办好特殊教育,合理规划各个阶段教育布局,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缓解城区入学难问题。

  ——深入推进健康武山建设,武山实施县医院异地迁建,推动县第二人民医院新建、县中医医院医养结合综合楼项目,加强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和医务人员配置,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武山全面落实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健全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制度,推进职工互助保障,完善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关爱服务体系,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

  “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向民生领域倾斜,保持民生投入只增不减,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武山县委书记王新强表示。

  【记者手记】抓住强县域的关键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刘健

  强县域,关键在于发展产业。发展产业,关键在于发展企业。发展企业,就需要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一个个企业扎根落地,做大做强市场主体。在武山采访期间,记者对当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印象深刻。

  武山商会会长徐建军告诉记者,这几年,武山政府部门经常主动找上门,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县委、县政府外出招商,企业家也成了嘉宾,参与到招商工作中;如何发展县域经济,县里也经常征求企业家的意见建议。这些都让大家对武山的信心越来越足。

  不难看出,武山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让企业舒心,给企业充分的发展空间。

  从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严格落实“一网通办”“一窗通办”“减税降费”等各项政策,到出台《“十要十严禁”优化营商环境要求》,再到充分听取企业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组织企业外出招商,武山搭建了良好的政企沟通平台,亲商、爱商、重商、安商的氛围日益浓厚,切切实实地让企业家感觉到舒心、安心,愿意在武山长期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没有句号。武山当前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只要能够坚定不移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市场主体在武山安家,让当地各种资源优势得到充分释放,武山就一定能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加速崛起。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