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亘在我国西北的祁连山脉,以其千年冰川涵养的汩汩雪水,在戈壁荒漠中孕育出河西走廊最璀璨的绿洲。这条被誉为“西部水塔”的生态巨龙,不仅滋养着甘肃省张掖市的生息繁衍,也守护着西北生态屏障。如今,张掖用壮士断腕的决心,将对自然的敬畏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
在这场绿色变革中,从矿山关停的阵痛到“零碳城市”的探索,从生态修复的硬仗到碳汇交易的创新,张掖的实践不仅为祁连山注入了新生机,更为中国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生态涅槃:从“千疮百孔”到“绿意盎然”
曾经祁连山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植被锐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受损,“西部生态屏障”百孔千疮。随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入贯彻,一场全方位、系统性的生态保护行动在祁连山下迅速展开。
近年来,张掖市立足本地实际,针对南部祁连山水源涵养区、中部走廊绿洲区和北部荒漠戈壁区三大基本形态,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稳步推进,对祁连山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全面疗伤,拆除保护区内的违法建筑,曾经喧闹的矿区重归宁静,为生态自然修复创造了条件。
为了从源头解决生态问题,张掖市在水资源保护利用方面下足功夫。黑河是张掖的母亲河,也是维系区域生态平衡的关键。通过实施节水工程,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了黑河生态水量,让黑河湿地重新焕发生机。张掖国家湿地公园获评生态环境部 2022 年度绿色低碳典型案例“绿色低碳公众参与实践基地”,成为张掖生态保护成果的一张亮丽名片。
如今,祁连山生态环境已实现由乱到治、大见成效”的历史性转变。据统计,黑河湿地保护区新增植物和新增鸟类比 2011 年保护区成立之初增加 14%、50%,调查发现 “鸟中大熊猫”黑鹳627只,成为全国已知最大黑鹳种群地;祁连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雪豹、白唇鹿等珍稀野生旗舰动物种群数量明显上升。曾经难觅踪迹的雪豹、荒漠猫等野生动物频繁现身,成为生态环境改善的最好见证。
绿色经济: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张掖市的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张掖市立足资源禀赋,积极探索绿色发展之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现代农业是张掖的传统优势产业,如今正焕发出新的活力。近年来,张掖市大力发展现代寒旱农业,培育壮大现代种业、绿色蔬菜、肉牛产业、优质奶业、戈壁节水生态农业 “5 个百亿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全国最大玉米制种基地在这里不断壮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绿色蔬菜产业蓬勃发展,新鲜蔬菜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丰富了百姓的餐桌。张掖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金张掖农优品”品牌逐渐叫响全国。
在工业领域,张掖市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积极培育绿色工业。以清洁能源产业为例,依托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张掖大力发展风电、光电产业,打造河西走廊清洁能源基地。清洁能源不仅为张掖的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也减少了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了碳排放。
生态旅游产业也成为张掖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祁连山的壮美风光、黑河湿地的独特生态、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张掖市整合旅游资源,打造了七彩丹霞、平山湖大峡谷、马蹄寺等一批知名旅游景区,推出了多条精品旅游线路。同时,注重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体验。生态旅游产业已成为张掖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下一步,张掖市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决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绘就祁连山下生态画卷。(马岳荣 成健)
免责声明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XXX(非每日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站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