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国内  >  社会新闻

乙巳大吉,迎春暖花开!

 2025/01/30 07:01 来源:新华网

蛇年专属福卡。(新华社发,张晓娇设计)

    新华社北京1月29日电 题:乙巳大吉,迎春暖花开!

    新华社记者王立彬

    公历2025年1月29日,农历乙巳春节。

    大年初一,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一年之元,一月之元,一日之元。三朝三元,四季开端;人勤春早,迎春争先。

    我们走出家门,去迎春暖花开。

    “过年”“春节”等的甲骨文写法,成为互联网、小程序、春联微信群里的热门话题,把我们带回到春节原乡。

    岁月流转,我们过大年,迎春节,重建着与根脉的关联。

    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从甲骨文到金文,“年”字就是上面一个“禾”,下面一个“人”,笔走龙蛇就是五谷丰登、人寿年丰;“春”字就是三个“木”一个“日”表意,以“屯”表音,写出来就春阳抚照、万木滋荣。

  

乙巳年特种邮票图稿,左为“蛇呈丰稔”,右为“福纳百祥”。(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我们返乡回家,迎春暖花开。

    从甲骨文开始,“乡”“向”“飨”同源,就包含着相向而坐、一同进餐的含义。我们不远千里,返“乡”回家,相“向”而坐,一起“飨”年夜饭。象形、会意、形声,横竖撇点捺,方块字里就是柴门犬吠,风雪归人。即使人工智能数字化时代,依然是耕读传家的写照。

  

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村民演舞狮迎新春。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我们在城市里,迎春暖花开。

    主要平台数据显示,北京、重庆、成都、上海、郑州、西安、广州、武汉既位列为TOP10热门目的地,又是TOP10的热门出发地。从城市到乡村、从乡村到城市、从城市到城市,是城市化进程,是“反向春运”,是到城市旅游的农民新客源、新消费,城乡融合的新亮点。

    我们到南方去,迎春暖花开!到三亚去,潜水、游泳,看朵朵浪花;到西双版纳去,感受雨林万物葱茏,木棉花开如霞。

    我们到北方去,迎春暖花开!到漠河看北极之光,到尔滨、长春、阿勒泰去,滑雪、赏雪、溜冰,感受雾凇树挂,飞雪如花。

  

春节临近,琼州海峡迎来过海客流高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我们感受自然四季的开端,也重温我们文明根脉的开端。春节锣鼓里,有春暖花开、生命繁育的生机勃勃,也有“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的生生不息。

    AI成了蛇年春节“最靓的仔”,帮我们对对子、写春联,作旅行助手、帮无人驾驶、助视频拜年……科技的灵魂仍然是感受春天、感恩自然、感悟创造,是千年不变的家国梦、万里无阻的团圆情。列祖列宗、英烈先贤与我们同在,春节文化刻在我们的基因里,而且以天下大同的名义“开源”。

  

多国留学生在天津感受春节民俗。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大海深处,春暖花开。

    珠江口,世界上唯一具备11000米超深水钻探能力的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忙着为即将到来的首航深海做准备。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换装升级的“蛟龙”号正准备春节后水池试验,赴南海海试。

    中国春节,对在南半球的中国大洋深海工作者,大年初一意味着春暖花开。“探索一号”科考船正搭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南半球执行载人深潜国际联合航次。

    大地深处,春暖花开。

    春节前夕,深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超万米科学钻探技术与装备”项目启动,我国超万米科学钻探要达到国际领先,打造又一“国之重器”。

    蓝天深空,春暖花开。

    今年春运预计人员流动量90亿人次,自驾出行占比超80%。“回家的路”仍是北斗护航: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让每一份出行路线都精准无误。

    迎春节、过大年,里面有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也有炎黄子孙的生活方式。我们奋发图强、后来居上,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但是讲究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精耕细作的价值观不变。经过工业文明淬炼,古老的农耕文明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中重生。

    大年初一,乙巳大吉。

    民间以正月初一日为“鸡日”,鸡被称为五德之禽,具备文、武、勇、仁、信五德。

    “铛铛铛……”悠扬钟声敲响零时,华夏大地迎来乙巳年春节。我们一起倒计时,这背后是北京时间的“心脏”——中国人突破封锁禁运造出的世界最精确的原子钟。

    在大红春联贴上空间站的时代,在中国科技为全球精确授时的时代,我们已经不再靠雄鸡报晓。

    但大年初一仍然是我们的吉日,一唱雄鸡天下白,我们走进春天里。

    策划:陈芳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免责声明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XXX(非每日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站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