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国内  >  wap版要闻

万亿元规模银发经济将催生这些新领域和新赛道

 2024/01/23 08:01 来源:证券日报之声微信公众号

  1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商务部有关负责人一同出席介绍《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下称《意见》)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刘明称,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变老,老年人的当下需求,将是年轻人的未来需要。

(图为发布会现场 摄影/杜雨萌)

  国家发展改革委:加强制度政策衔接配套

  我国有近三亿老人。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张世昕看来,银发经济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涵盖一二三产业,孕育着新机遇,也必将催生新领域和新赛道。

  为此,《意见》结合供给端的发展基础,依据老龄群体和备老人群的需求特征,从老年人自身需要的老年用品、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康复辅助器具,到抗衰老、养老金融和老年旅游等高品质服务,再到全社会适老化改造,重点谋划了七大潜力产业。

  刘明以拓展旅游服务业态举例称,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老龄化步伐加快,旅游不再是年轻人专属,“银发一族”也有“诗和远方”,体现在旅游服务需求中老年人占比大幅增加,旅游服务供给中特色适老服务大幅提升,旅游市场规模中银发旅游占比大幅提高。

  刘明称,推动银发经济发展,要坚持统筹协同原则,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兼顾老年期需求和全生命周期准备,统筹推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促进多元业态深度融合,加强制度政策衔接配套,整体推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商务部:发展社区食堂

  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负责人朱光耀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立足职能,积极促进银发经济发展,更好满足银发群体的消费需求,增进老年人福祉。重点将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优化银发消费发展环境。深入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鼓励试点地区社区开展商业设施适老化改造,发展社区食堂,扩大老年助餐服务,鼓励家政、护理人员进社区,提高便民服务“温度”。

  二是加强国际合作,促进银发经济发展。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等对外开放载体,加强银发经济跨区域、国际性合作。

  三是推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强化发展支撑。实施家政兴农行动,从供给端入手,鼓励引导家政从业人员积极参与居家老年人的照护服务。

  民政部:打击涉老诈骗行为

  《意见》对养老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要求,民政部养老服务司负责人李永新称,民政部将重点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增加养老服务供给。包括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完善养老照护服务,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等。二是培育养老服务新业态。发展智慧养老服务,推进适老化改造,发展养老金融等。如制定完善金融支持养老服务发展政策措施,拓宽养老服务机构融资渠道,丰富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三是强化养老服务要素保障。如推进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打击涉老诈骗行为、加强养老机构预收费监管,全面压降养老服务领域非法集资等诈骗风险。

  李永新同时称,下一步,民政部将持续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如期完成“十四五”期间建成500个示范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的目标。

  工信部:千方百计提品质、优服务

  近年来,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促进了我国老年用品产业的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称,据统计,2023年我国老年用品市场的规模达到了5万亿元,产品种类和数量也具备了一定规模。

  何亚琼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针对老年人衣食住行医等不同的场景需求,鼓励和引导生产企业开发更多更加人性化、品质化、品牌化、实用化的老年用品。另一方面,千方百计提品质、优服务。

  具体来说,一是拓展渠道。培育老年用品的展会、博览会,让更多老年人能够找到质优的老年用品,开展孝老爱老消费活动,每年优选推出上亿件覆盖不同场景、不同消费需求的老年人用品。据统计,2023年居家适老产品的销售同比都增长两倍,应该说是非常受欢迎的。二是强化标准引领。建立健全老年用品标准体系。优先在家电、家具、制鞋等领域发布《适用于老年人的家用电器 通用技术要求》《老年公寓家具通用技术要求》《老人鞋》等多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从产品质量规范上对企业提出要求。三是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服务的温度和爱心,引导企业针对老年人不同场景、高品质的需求,提供优质适用的服务。(记者 杜雨萌)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