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国内  >  地方播报

阔步前行展气象——湖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样本观察

 2023/10/30 16:31 来源:华声在线 卢小伟 李昆励

  华声在线10月27日讯 记者 卢小伟 李昆励

  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时节,适合在三湘四水间开启一场走读之旅。

  10月22日至27日,第四届“湘”当自觉自信自强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乡村振兴阔步行”全国网络媒体看湖南走进安化、保靖、武冈、涟源、汨罗五个县(市)的村镇,在茶田、景区、产业园感受大地丰收,体验乡土民情,探访湖湘气象里的自觉、自信、自强。

  湖南是精准扶贫首倡地、脱贫攻坚主战场,在乡村振兴征程上,全省各地乘势而上,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乡村全面振兴实现良好开局。2022年中央有效衔接考核评估综合评价为“好”。

汨罗屈子文化园以屈子祠景区为核心,向外辐射多个文化体验区、文化产业区、文化民俗区。

  自觉:基层自治,激发内生动力

  管理一个聚居土家族、苗族、汉族多民族37个姓氏、曾以“难管”扬名远近的村子,是什么体验?

  甘溪村党支部书记刘宏霞笑称“有信心”;村民石慧谈不出大道理,但苞谷粑丰收的喜悦切切实实挂在脸上;88岁的滕飞书老人喝过“墨水”、喜欢写板书,兴致来了,还给采访团记者朗诵了几句自编诗句:天授甘溪润滋养,锦上添花党恩长……

  很显然,曾经的“难管村”不再难管。秘诀,体现在“自觉”二字上。

  “村庄治理没有旁观席,人人都是参与者。”刘宏霞介绍,2021年5月湖南省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进驻甘溪村后,让积极参与、自觉自治的理念逐渐化入村民内心,并探索总结出“一核五共”治理模式——以人的建设为核心,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

  村规民约“红蓝榜”激发内生动力,环境美、腰包鼓的“甜头”又强化村民自觉,基层自治已在甘溪村形成良性循环。

保靖甘溪以“红十条、蓝十条”为主要内容的村规民约。

  “乡村要振兴,村庄治理肯定是基础。”如刘宏霞所言,3年来,湖南省乡村振兴局在全省深入推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治理方式。如甘溪村一样的“乡村自觉”故事,在全省次第开花。

  位于涟源市杨市镇南部的板桥村,坐落着一个有300多年历史的四合院老福堂,是涟源市屋场会的首创地。从农村家族式宗族议事场所升级为新时代屋场会,邻里间商议村里发展大计的主动性、积极性更高了。

  “‘屋场会’接地气、节约成本,在政策宣讲、听取民意、矛盾化解等方面起关键性作用,为我们工作的开展提供极大帮助。”村支部书记刘选平深有感触。

  从全省范围看,耒阳市创新推出“湾村明白人”治理模式,即推选一批新时代乡贤参与乡村治理,该案例入选第四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汨罗市则在党建引领基础上,遵循“大家提、大家议、大家定、大家守”原则,全面打造村规民约升级版,在村规民约促群众自治中趟出新路子,2例基层自治案例获评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

  采访团在甘溪村、板桥村发现,“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的荣誉被村民摘了下来,并紧紧守住。

  自信:以文化人,赋能乡村振兴

  湖南大地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广袤的乡村地区,蕴藏着湖湘文化的源与流。

  本次主题宣传活动走过的安化县龙塘镇沙田溪村、马路镇马路溪村即是两条湖湘文化的涓涓细流——沙田溪村是清末书法家、“字圣”黄自元故里,马路溪村存有清末民初传统民居50余栋,是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

  乡村文化振兴,不是靠文化“空降”和“输入”,而要扎根乡村已有资源,去挖掘文化内涵,培育文化自信。3年来,湖南把握乡村文化振兴重点任务,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壮大乡村文化产业,建强乡村文化工作者队伍。以文化人,以文赋能,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2021年5月,省委宣传部工作队进驻沙田溪村后,深挖本地文化特色,用好用足用活宣传文化系统资源优势,打破了村庄文化沉寂,激活了群众文化氛围。

  采访团走进沙田溪村时,偶遇了一场农家“茶话会”,鲜活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你家孩子的字写得漂亮,不愧是我们黄自元的老乡!”“哪里哪里,都是书法老师教得好,上次‘村晚’,你舞也跳得好呀。”……

安化县沙田溪村,书法家们每周的公益书法课,助孩子们传承“字圣”笔墨。

  两年前可不是这样。

  沙田溪村支书黄勇华回忆,那时候,村里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群众文化生活单调,文化建设短板很多。对此,工作队积极优化资源配置,对接群众需求,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文化休闲广场建起来了,文化桥廊架起来了,广场舞队、合唱队、舞龙队也一一组建。

  书法家每周开展一次公益课堂,群众文艺队每2个月组织一场大型表演……对乡土文化的自豪与热爱,都在书法、舞姿里。

  马路溪村则围绕传统文化主题,让楹联走入寻常百姓家,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为乡村发展注入文化灵魂、展示文化魅力。目前,马路溪村已创建成省级楹联文化村,获评全省“最美潇湘文化阵地”。

  近年来,安化县抢抓省委宣传部对口帮扶契机和全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机遇,盘清资源底数、依托文化优势,大兴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走出了一条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成为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新样板。

  自强:促产兴业,夯实发展基础

  正是深秋时节,“乡村振兴阔步行”这趟走读之旅,嗅到了茶香,领略了文旅人气,见识了蔬菜小镇的蓬勃生机,一幅产业振兴图逐渐成型于众人脑海中。

  产业振兴,事关脱贫地区持续发展和脱贫群众生活改善。产业兴旺,乡村才能挺起自强的脊梁。湖南省乡村振兴局倾斜支持15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跨越发展,构建“1+N”政策体系,组织省内对口帮扶……不断夯实脱贫地区发展基础。

  安化县、保靖县均是我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黑茶、黄金茶分别是两地的优势资源,一篇“茶文章”,两地各自精彩书写。

  安化积极探索“茶+文化”,打造黑茶文化新地标。用黑茶产业赋能文旅康养,让文旅康养反哺黑茶产业,2022年共接待游客910万人次。深耕“茶+创新”,引领黑茶产业新方向。研发巧克力黑砖茶、黑茶化妆品、黑茶护肤品、黑茶牙膏等,延伸黑茶产业链。通过“黑茶+”融合发展,安化成为湖南唯一的茶业综合产值破百亿县。

  黄金村是保靖黄金茶发源地,417岁高龄的国宝级黄金茶树见证了黄金茶种植悠久历史。黄金村按照“一村一品”思路,融合“茶园、家园、公园、乐园、游园”,茶有产业,村有发展。

  目前,保靖黄金茶种植面积15.5万亩,产值21.26亿元。保靖黄金茶1号入选2023年农业主导品种,连续两年获省“一县一特”农产品优秀品牌称号。保靖县荣获2023湖南茶叶“三茶统筹”先行县。

涟源市邬辣妈集团带动当地劳动力就业800余人。

  “贵州有个老干妈,湖南有个邬辣妈。”流行于涟源市桥头河镇一带的说法,既体现了当地人的自信,又寄托了他们产业自强的美好愿望。

  “邬辣妈”是指湖南邬辣妈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对标老干妈的底气,源自桥头河镇蔬菜产业的发展。该镇主打萝卜、辣椒、长豆角、食用菌等多个蔬菜品种,“桥头河萝卜”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邬辣妈的使命,是把桥头河的蔬菜加工成休闲食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接受采访的企业员工志存高远。

位于武冈湘商产业园的武冈市永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主”产业的佼佼者。

  发展“一主一特”——以电子机械、装备智能制造为“主”,以武冈卤菜等食品加工为“特”,充实了武冈广大乡镇产业自强的内核。全市铜鹅、卤菜等特色产业年产值达45.86亿元,“武冈铜鹅”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豆制品生产能力和市场份额占全省三分之一。

  汨罗坚持“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做大做强长乐甜酒、汨罗粽子、桃林红薯粉等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产值80亿元,长乐镇、白水镇、屈子祠镇晋升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强镇。“长乐甜酒”“汨罗粽子”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同时,不断完善丰富旅游业态与景区文化内涵,打造一批亮点十足的文旅产业,带活乡村发展……

  以五个县(市)为样本观察湖南,产业自强正向乡村振兴大道深处走去。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