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国内  >  深度关注

“新十条”聚焦优化,强调精准

 2022/12/08/ 09:5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抗疫中,我们众志成城12】 

  “随着大规模疫苗接种和新冠病毒变异,病毒传播力增强,但致病力减弱,给人群带来的整体健康风险趋于缓和,我国疫情防控正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12月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指出。

  当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公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提出十条进一步优化落实疫情防控的措施。围绕这些优化措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当天下午举行新闻发布会,回应社会关切。

  病毒致病力减弱,“新十条”是主动优化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指出,目前,新冠病毒变异株的致病力和毒力明显减弱,我国全人群疫苗完全接种率已超过90%,群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明显提升,这些都为政策调整提供了条件。

  “坚持走小步、不停步,主动优化完善防控政策,是我国疫情防控的一条重要经验。”梁万年说,这次调整“是主动的优化,而不是被动的”。十条优化措施是针对当前我国主要流行的新冠病毒变异株特点、疫情流行特征,通过对疫情形势动态的研判,对现行防控措施的成效评价等,综合考虑后作出的。

  “近三年来,我们不断调整优化防控措施,每一次优化都是十分审慎的,是建立在此前防控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实践发现的问题,深入研究论证;每一次优化都是强调更加科学精准,聚焦病毒特性、国际国内疫情形势和国内外防控策略变化,因时因势进行调整;每一次优化都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更好地为老年人、婴幼儿等重点人群提供保障。”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国家疾控局局长王贺胜说。

  聚焦科学精准防疫,不是“完全放开不防”

  “新十条”对风险区划定和管理、核酸检测、隔离方式、保障群众就医购药需求、老年人疫苗接种、重点人群健康管理、社会正常运转、涉疫安全保障和学校疫情防控等工作,提出进一步的优化要求。比如,除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托幼机构、中小学等特殊场所外,不再查验核酸阴性证明,不再查验健康码和行程码;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

  防疫政策更松了,这是大家的直观感受。但有人疑惑,这是不是意味着防疫政策“放开”了?

  对此,梁万年强调:“这次的优化并不是完全放开不防。”

  李斌解释,这次出台的十条措施大致可分成两类:一类是聚焦优化,主要是基于病毒特点和疫情形势,结合近期各地疫情应对实践经验,对第九版防控方案、二十条部分措施的进一步优化。另一类是强调精准,针对当前防控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对第九版、二十条执行不到位、不准确等问题予以纠正,强调更加科学精准。

  “这十条措施,是为了持续提高防控的科学精准水平,执行中要坚决纠正简单化、‘一刀切’,不搞层层加码。”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强调。

  不能“一蹴而就”,恢复疫情前生活状态还需做好准备工作

  政策在不断优化,要恢复到疫情之前的生活状态,还需要多久?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对病毒和疾病认识的进一步加深、疾病危害性的下降、有效的疫苗和药物的供给,以及应急处置能力和救治能力的提升等,都是恢复疫情前生活状态的关键要素。”梁万年说。

  他分析指出,目前,在新冠病毒特性方面,病毒更加“温和”,重症和死亡比例明显下降。不过,“还要继续做好一些相关的准备工作。”梁万年强调,一是加强疫苗接种,特别是老年人群疫苗接种;二是加强药物的研发、生产、储备,满足患者用药需求;三是持续监测病毒变异情况;四是优化完善医疗救治方案和资源准备,比如分级诊疗方案落地的相关政策和救治设备、物资、人力资源的准备等;五是强化基层能力建设,充实基层的专业防控和救治力量,加强居民的健康监测和管理;六是强化重点场所、重点人群的保护,对医院、养老院、福利院、托幼机构、中小学等重点机构的人员密集情况要加强管理,强化对老年人等脆弱人群的保护;七是提升个人的健康意识。

  “当前需要特别关注的是病毒的变异、重症和死亡的情况,要严防出现医疗资源挤兑等问题,这些方面我国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有些措施也在进一步加强。”他说。

  “做好准备、提升应对能力是需要时间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他说,我国一直在密切关注病毒和疾病的变化,边防控、边调整、边加强能力建设,一直在研究防控策略调整的条件,持续因时因势动态优化防控策略和防控措施,寻找最佳的防控方案。

  (光明日报北京12月7日电 记者 陈海波)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