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牧区行·甘肃篇⑥】
光明日报记者 王冰雅 宋喜群
从碌曲县城出发,沿着213国道线向西南方向行驶20多公里,就到了甘南“生态旅游第一藏寨”尕海镇尕秀村。
尕秀美景果然名不虚传。蓝天下,绵延无尽的广袤绿野甚是养眼,更有一颗颗黑珍珠点缀其间——那是黑牦牛在悠然享受着“日光浴”。
藏家尕秀土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坐落在这片美丽的村落里。走入面积不大的厂房,洗手台、消毒柜、巴氏灭菌机等设施设备干净亮眼。工作人员正忙着将经过巴氏杀菌的鲜牦牛奶密封装袋,再存入冰箱。
“尕秀村世代养牛,这是第一家乳制品合作社。”尕秀村包村干部高阳向记者介绍,“创办者还是咱村的‘海归’!”
高阳所说的“海归”,就是合作社的负责人贡保甲。这位1989年出生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工作多年,回国后又在上海、杭州工作过。
“我是在咱牧区长大的,在外闯荡久了,就想回来看看。”2021年,贡保甲回到家乡,却发现家乡变了模样!
宽敞的柏油路穿村而过,独具风情的藏家民居鳞次栉比,房前屋后的格桑花迎风盛开。焕然一新的尕秀村获评国家4A级景区,旅游业发展红红火火。帐篷城建起来了,藏家乐开起来了,牧民们在家门口当上了民宿老板。
贡保甲很快意识到,在家乡创业的机会来了——不是火热的民宿,而是“寻常”的牦牛。“通过奶制品的加工和销售,延长牦牛产业链,增加兄弟姐妹们的收入!”贡保甲踌躇满志。
留学日本期间,贡保甲曾在一家牛奶厂从事翻译工作,见到了先进的牛奶生产线,也埋下了回乡创业的伏笔。在他看来,尕秀村的牦牛吃着无污染的牧草,沐浴着高原的阳光,绿色健康的品质自然没得说。然而,牧民只是通过活牛交易赚小钱,错失了不少价值增值的机会。
经过半年筹备,今年9月,合作社正式投入运营,收购周边23户牧民的牦牛奶,经过巴氏杀菌后配送客户。贡保甲自己设计了“藏家尕秀”品牌,提出了“不加一滴水、只送当日奶”的产品理念,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宣传推广,还推出微信小程序方便消费者下单。
对回乡创业的贡保甲,县上、镇上都给予大力支持。碌曲县农业农村局提供了30万元产业发展基金,尕海镇政府为合作社配置了一辆冷链运输车。如何说服周边牧户入社,倒是让贡保甲颇费了一番周折。
“这附近谁家没有牛,谁家没牛奶、酥油?这咋能卖得出去嘛!”70多岁的桑木周放了一辈子牦牛,从没想过把牦牛奶拿出去卖钱。很多群众和桑木周一样,对贡保甲的想法半信半疑,只是经不住再三劝说,就跟着他试一试。
出乎牧民们意料的是,这牛奶、酥油真就卖出去了。经过巴氏杀菌技术处理的本地鲜牦牛奶,在碌曲县城及周边地区颇受欢迎,每天的订购量稳定在100份以上。合作社出品的酥油更是乘着便利的交通,运送到了西藏、青海的藏族消费者手中。
小小合作社,让贡保甲心心念念的价值增值成了现实。经过合作社的标准化加工、品牌化销售,牛奶的售价从一斤5元左右提高到一斤9元左右,酥油的售价从一斤32元左右提到一斤45元左右,牧民们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利润。
第一笔收入拿到手里,桑木周喜笑颜开,“明年我多攒些酥油,多卖上些钱!”
眼下,贡保甲正盘算着,明年乘势扩大鲜奶和酥油的收购量,增设奶酪生产线,号召其他返乡大学生一起来干,带动更多牧区兄弟增收致富!
《光明日报》(2022年11月26日 03版)
相关新闻
- 2022年11月26日我的创业故事丨大学生返乡创业 描绘乡村振兴“工笔画”
- 2022年11月24日人报甘头条 | 惠及6万余人,每人1000元!甘肃提前发放求职创业补贴
- 2022年11月24日甘南俄合拉——家门口创业的幸福
- 2022年11月18日人报甘头条 | 兰州大学学子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再获金奖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