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坤
智能头盔、远程驾驶、5G全连接工厂……在日前举办的2022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上,各种“黑科技”产品、创新应用成果集中亮相,让人们体验到5G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给生产生活带来的新变化。
当前,我国“5G+工业互联网”发展现状如何?今后应怎样进一步推动“5G+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
在建项目超4000个
从城市到乡村,从海岛到戈壁,从矿井到珠峰……5G商用3年来,我国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在实现5G网络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县城城区的基础上,不断向乡镇“进军”。
不只是5G建设稳步推进,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突破了万亿大关,已建成具有一定区域和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50家,工业设备连接数量近8000万台(套)。5G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将加速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加速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记者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我国“5G+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进入快车道,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5G独立组网网络,5G基站总数达225万个,用户数量超过5.2亿户。飞机、船舶、汽车、电子、采矿等一大批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开展“5G+工业互联网”创新实践,全国在建项目超过4000个,培育一批高水平的5G全连接工厂标杆。5G加速向医疗、交通、教育等各行业各领域推广,带动人工智能、8K显示等新技术日益成熟,带动车联网等新业态蓬勃发展。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2022中国“5G+工业互联网”发展成效评估报告》显示,全国4000余个“5G+工业互联网”项目已覆盖41个国民经济大类,5G全连接工厂种子项目中,工业设备5G连接率超过60%的项目占比超一半,5G技术与工业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云明表示,“5G+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不仅带动了企业提质、降本、增效、绿色、安全发展,而且开辟了传统工业技术升级换代的新路径,加速人、机、物全面连接的新型生产方式落地普及,成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有广泛应用场景
“这款仪器能检测出超人耳范围的异响和气体泄漏,并以图像的形式呈现在显示屏上,让设备气体泄漏位置变得一目了然。”在2022中国5G+工业互联网成果展上,科大讯飞展出的声学成像仪吸引了不少观众围观。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表示,今后将依托智能语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繁荣。
如今,“5G+工业互联网”正融入千行百业,加快规模化发展的进程和步伐。
在矿山行业,一些项目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让工人从“来回跑”变成“动动手”就能解决问题;一些煤矿借助计算机听觉和声纹技术,实现矿井危险场景无人值守,节省人力成本70%以上。
在纺织行业,5G虚拟现场服务、现场辅助装配、柔性生产制造等应用满足各种各样的生产需求,大幅缩减了生产时间。
“良好的连接网络为工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我国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正经历从‘样板房’到‘商品房’的拐点,并展现出越来越大的商业价值,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态势。”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轮值董事长胡厚崑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5G+工业互联网”在工业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场景,能切实帮助工业场景降本增效。
向更高水平迈进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看来,“5G+工业互联网”是推进智能制造的关键支撑。加快“5G+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战略意义。
“‘5G+工业互联网’为加速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新的工具箱。”中国联通董事长刘烈宏说,5G是驱动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关键技术,工业互联网又是5G规模化应用的主阵地,两者深度融合,进一步释放5G应用的价值。
“我们将全面推进‘5G+工业互联网’赋能产业转型。”中国移动副总经理赵大春说,在家电、装备制造等行业,力争打造1000家5G全连接工厂;围绕矿山、化工等高风险作业行业,力争打造100个5G安全生产标杆;着眼电力、冶金等高耗能行业,力争打造十大“双碳”典型应用场景。
张云明介绍,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推动“5G+工业互联网”发展向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迈进,出台支持工业互联网规模发展的新举措,不断完善多层次的创新示范体系,分行业分领域制定5G全连接工厂建设标准;提升5G虚拟专网和混合专网建设服务水平,推动各方加强低成本、轻量化的5G工业级产品研发和产业化,让广大工业企业用得起、用得好,不断提升产业供给水平。
(本报记者 刘坤)
相关新闻
- 2022年11月23日新华全媒+丨不折不扣落实疫情防控优化措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回应焦点问题
- 2022年11月23日美媒:高通胀让美国人圣诞不敢花钱
- 2022年11月23日非洲智库学者:美联储激进加息进一步削弱非洲复苏前景
- 2022年11月23日跨省流动人员“落地检” 防范跨区域疫情扩散(优化防控二十条措施问答)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