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国内  >  热点时评

一针一线绣出的秀美画卷(现场评论·新时代的伟大实践19)

 2022/11/22/ 10:0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程  焕

  或五彩缤纷,或恬静淡雅,所绣纹饰栩栩如生……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绣娘们指尖飞舞,五彩丝线上下翻转,花鸟鱼虫跃然布上。前不久,一场妇女手工技能暨创新产品大赛在贵州省台江县举办,120多名各族妇女亮出绝活,比拼指尖技艺。苗族绣娘张志珍自豪地说:“我的绣品单件最高卖出5万元!”

  挖掘优秀民族文化、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形成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来到毕节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了解发展特色苗绣产业、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等情况,指出“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贵州拥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形成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近年来,贵州实施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以刺绣、蜡染和民族服装服饰为重点,促进传统民族手工业发展,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路子更宽、劲头更足。

  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手工产业,广大妇女是重要参与主体。过去,贵州的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留守妇女占比大。针对这一情况,贵州实施“锦绣计划”,想方设法让她们在家门口就业。如今,在村寨的大榕树下,大家围坐在一起,唱着山歌绣着花,绣品可以送到合作社;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手工坊,大家一边就近照顾家庭,一边凭手艺赚钱。“锦绣计划”实施以来,50多万名妇女实现就业,手工产业成为她们增收的重要渠道。这一创新之举,激发了广大妇女创业就业的热情和潜能,为当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手工产品要赢得市场,需要推进产业化经营。提升传统民族手工业产业化水平,应兼顾技艺传承与产业振兴。通过实施“锦绣计划”,越来越多绣娘回到家乡,重拾传统技艺,一些技法和样式也在不断创新。由此,贵州打造了10个“锦绣计划巧手致富示范县”,相关产业逐步做大。产业发展助推产品热销,文化韵味丰富产品内涵。贵州省博物馆馆长李飞说:“手工产品激活了文化和传统,助力贵州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传承。”立足实际,汲取民族传统文化养分,打造人无我有的特色产业,有利于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把群众调动起来传承民族文化,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增收致富,让“指尖技艺”变为“指尖经济”,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支持。以“锦绣计划”为例,截至今年8月底,贵州已累计投入资金11.2亿元,实施“搭平台、抓产业、强培训”等举措,培训绣娘、染娘、织女20万余人次,扶持发展上千家基础较好的妇女手工特色企业和合作社,为群众致富创造了良好条件。贵州省松桃苗绣传承人石丽平感慨:“政府在人、财、物等方面提供保障,在完善产业链条、健全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帮助我们的传统技艺走出了大山。”持续加强政策支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更好帮扶、服务特色产业发展,就能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

  “你们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习近平总书记这样称赞苗绣。不断优化工作方式,努力提高推进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传统与时尚、文化与产业更好融合,必能一针一线绣出更秀美的画卷,让群众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作者为人民日报贵州分社记者)

  《 人民日报 》( 2022年11月22日 05 版)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