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国内  >  地方播报

建设通村公路 助力乡村振兴——我省提前完成“新建1万公里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民生实事

 2022/11/04/ 13:24 来源:新甘肃

  会宁农村公路。(省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提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刘健

  截至9月25日,全省今年新建成的自然村组通硬化路达到10054公里,标志着2022年省委省政府“新建1万公里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民生实事任务提前完成,5000多个自然村(组)因此受益,通上了硬化路。

  到年底,全省今年新增自然村组通硬化路里程预计能达到1.1万公里,超额完成全年目标。

  修一条路,美一片景,富一方百姓。不断延伸的通村公路,正成为一条条带动我省农村地区群众增收的“致富路”。

  武山县农村公路。(武山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早谋划 早行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持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截至2021年底,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2.5万公里,居全国第19位,基本建成“内通外联、通村畅乡、客车到村、安全便捷”的农村交通运输网络。

  但客观地讲,我省地域广阔、东西狭长,仍面临着发展不充分和发展不平衡的双重压力,农村地区交通运输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持续推进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建设,是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

  因此,在去年把“新建1万公里以上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列入为民实事的基础上,今年,省委省政府再次确定了“新建1万公里自然村组通硬化路”的目标,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支撑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为把这项为民实事办好办实,今年年初,省交通运输厅与相关县市区政府进行了充分对接,指导各地结合村庄规划、乡村振兴重点示范村建设、乡村建设行动,梳理对接项目。

  “同时,我们还建立了项目清单、省市县三级责任清单和工作台账,靠实责任单位、责任领导和责任人,明确完成时限。”省交通运输厅乡村振兴办主任蒋睿智说。

  徽县全面完成今年通村公路建设。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高琼

  抓落实 快推进

  为如期完成建设任务,全省各市州和相关县市区政府落实主体责任,积极筹措资金,全力推动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建设。

  “市政府印发了《张掖市2022年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实施方案》,明晰了‘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各县区政府把这项工作列为年度重要任务,采取视频调度、倒排工期、月督查、召开推进会等方式督促落实。”张掖市交通运输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9月底,张掖市547公里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已全部完成,完成投资2.65亿元。

  建设中,省交通运输部门督导各地严格按照《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技术规范》进行规范化、标准化施工建设,确保项目一次性交竣工验收合格率达100%以上,做到建成一项、达标一项、群众满意一项。

  “甘谷全县共实施了4条县乡道路,完成自然村组道路86.2公里,全县所有自然村全部通了硬化路。”甘谷县交通运输局局长罗小将说,甘谷严格按照农村公路建设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严格制度管理,对勘察设计、施工过程、竣工验收等进行了层层把关,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让农村公路成为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支撑。

  临泽县城乡公交车行驶在路上。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张希清 摄

  新模式 新方向

  橙黄色的玉米、绿油油的西兰花、脆甜的小枣……金秋时节,临泽县田间地头处处展现着喜人的丰收景象。

  来到平川镇,新建的客货邮综合服务站内的长椅上,坐着不少等待乘坐公交车的农村群众。

  “车辆定时定点进站,到村上的车费只要一元钱,既方便、又便宜。”来镇上买完水票准备乘车回村的四坝村村民赵建明说。

  服务站还发挥电商物流集散地的作用,设有一处快递收寄专用区,货架上摆放着一件件快递包裹。

  “临近农民可以在这里发货、收货。远一点村,通过公交车也实现了当天配送。”平川镇客货邮综合服务站负责人华荣辉介绍。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甘肃已开始打造陇原农村公路“升级版”,平川镇客货邮综合服务站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甘肃农村公路建设的新方向。

  记者了解到,为了助推农村地区土特产、农村旅游、产业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利用,让农村地区产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我省将自然村(组)通硬化路与乡村建设示范村、农业产业、乡村旅游、电商物流等深度融合、一体建设,大力推行发展“农村公路+”模式。

  今年,全省已建成农村公路服务区、观景台、停车驿站、乡镇综合服务中心等208个,打造美丽农村路3781公里。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