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国内  >  深度关注

第五届进博会参展国别范围更广 如何看待进博会“朋友圈”的变化?

 2022/11/03/ 08:29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于11月5日在上海举行,目前各项筹备工作基本就绪。主办方按照“越办越好”的总要求,在确保防疫安全的前提下,在交通出行、参展服务等方面努力提供一流的城市环境和一流的服务保障。

  第五届进博会参展国别范围更广

  据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副局长孙成海介绍,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于本月5日至10日在上海举办,其中,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参加企业展的数量超过上届。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副局长 孙成海:第五届进博会参展国别范围更广。共有14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展,结构更优化,代表性更强。其中,既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包括一些最不发达国家。来自127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参加企业商业展,66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亮相国家综合展,数量均超过上届。共有284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参加企业展,数量超过上届,回头率近90%。

  如何看待进博会“朋友圈”更广更多的变化?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孙成海副局长特别强调了本届进博会参展国别范围更广,行业龙头企业参展更多。不仅如此,我们看到,本届进博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均有企业参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上合组织参展国数量也较上届增加。而尼加拉瓜、吉布提、毛里塔尼亚、科摩罗、莫桑比克、刚果(金)、伊拉克、冰岛8国,今年将首次参与国家展。

  我们该如何看待进博会“朋友圈”更广更多的变化?我们来听听特约评论员苏晓晖的解读↓

  特约评论员 苏晓晖:从一系列的数据中我们看到,进博会举办到第五届,不但没有失去新鲜感,反而增加了更多动力。观察进博会的变化,我们会看到进博会已经成为全方位、多领域、一体化的开放合作平台。说到进博会发挥的作用,不仅仅在此前大家非常关注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方面,进博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而现在,更向更新的数字贸易方面发展。在这个平台上,充满了创新和活力,充满了未来发展的机遇。大家也非常关心的是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进博会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交易的平台,更是推动开放合作、纵深合作的平台。尤其是从展商变投资商,对于很多的投资企业来说,如果能够进行投资,在中国进行生产,那么可以降低成本,获得更大的收益。同时,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来说,也注入了更多的动力。另外,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各方的积极互动带给了未来世界经济更多的动力。

  另外,大家会关注到发展中国家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是不是获得了更多的支持。很明显,中国始终强调的是希望给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提供更多的机遇,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经济全球化当中。说到经济全球化,国际上有一些舆论认为,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是不友好的,但是我们要看到,如果发展中国家能够搭载经济全球化的快车,融入其中,对于自身的发展是会获得更多机遇的。进博会恰恰是中国希望他们更好地融入、能够嵌入到相关的产业链、供应链当中,获得机会的一个重要公共产品。所以,从第一届进博会开始,中国不断地提供给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的国家更多的优惠和帮助,这对于世界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来说,必然要提供更多的动力。

  本届进博会将产生怎样的溢出带动效应?

  连续五届的进博会,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开放合作平台。我们看到,经过五年发展,进博会已经成为全球新品的首发地、前沿技术的首选地、创新服务的首推地。今年的进博会,六大展区亮点纷呈,将展出数百项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很多都是全球首发、亚洲首秀、中国首展。

  本届进博会将产生怎样的溢出带动效应?继续来听特约评论员苏晓晖的解读↓

  特约评论员 苏晓晖:中国以进博会作为重要的国际公共产品,推动开放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中国自身的发展也需要创新,需要更多的博弈。中国举办进博会以开放合作为核心来促进各方的良性互动,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自身经济实现高质量的发展,获得了更多的动力,有更多的动能注入,中国才可以走得更好。同样,中国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对于我们自身来说是有利的。同时,中国强调互利共赢,这是未来进博会的平台,包括国际合作能够纵深发展的关键。只有互利共赢,才能够形成更多的合力。当今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有更多的共识凝聚,有更多的动力注入,为国际社会渡过难关带来了更多的希望。所以,中国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不仅仅是为了中方自身的发展,为了我们的发展环境,也是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世界走向更美好未来的重要贡献。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