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力关镇位于临潭县北部,先后获得“中国森林氧吧”、全省气候小镇、全国文明乡镇等荣誉称号;2021年冶力关镇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全国第二批乡村治理示范镇。
近年来,冶力关镇坚持走党建引领谋发展,产业支撑促振兴的路子。聚焦党的建设与环境整治相结合,调动全民力量擦亮“旅游小镇”名片;党建与项目建设相结合,盘活资源禀赋助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党建与脱贫攻坚相结合,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党建引领奏响高质量发展最强音。
借奇山秀水做旅游文章
冶力关镇地处山谷地带,四周群山环抱,自然景观绚丽多彩,是国家级AAAA级旅游风景区。著名的旅游景点有莲花山自然保护区、上下冶木峡、麦积红岩、巨石卧佛、赤壁幽谷、冶海碧潭和黄涧子国家级森林公园。“山水冶力关、生态大观园”旅游品牌更是享誉国内外。冶力关镇先后荣获中国十大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十大休闲旅游目的地、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旅游目的地等荣誉称号。
自2015年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冶力关镇坚持生态优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聚焦党的建设与环境整治相结合,调动全民力量擦亮“旅游小镇”名片。
冶力关镇以创建“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区”为目标,建立了“党组织引领、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网格到底、责任到人”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同时,通过成立由各村老干部、老党员、群众代表组成的环境综合治理监督小组,对农户及卫生保洁员进行监督,层层落实责任,构建形成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常态化的长效机制,使群众对环境卫生整治的观念得以转变。如今,村民院落整洁干净,牲畜管理日趋有序,一个清新洁净的冶力关闪亮登场。
旅游强镇盘活资源禀赋
冶力关镇聚焦党的建设与项目建设相结合,盘活资源禀赋助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旅游强镇”的思路被提上发展日程。
据介绍,伴随着冶力关镇池沟村旅游标杆村、关街村旅游专业村等一批项目的落地实施,以“冶木河畔的地标建筑,惊艳绽放的人文奇葩、古韵悠然的民俗翘楚、蓄势崛起的康养圣地”为设计理念,耗资5100余万元成功打造出了乡愁浓郁的青砖中式传统民居,使关街、池沟两个村村级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全州先进水平,成功打造了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旅游服务、人文居住等多功能于一体、乡愁浓郁的文旅新村。
同时,依托大景区品牌资源,在重要景点及旅游公路沿线建设了冶力关兰家山观景台、黄龙山鼓舞天下等观景台,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涵,展示了乡村田园风光的韵味,聚焦了广大游客的眼球。在此基础上,冶力关进一步大力实施了休闲文化广场、大型旅游服务综合体、主题功能区、节点塑造、美化亮化等建设,拓宽拓展城市绿道、亲水平台、夜景提升等旅游休闲空间。从而完善旅游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为旅游风情小镇和特色景观名镇增添了色彩,“旅游+城镇化”业态初具雏形。
通过党组织引导和鼓励,近几年来,冶力关镇农家乐产业进一步壮大。“农户参与+协会管理+自主经营”的农家乐运营管理模式初步建立,全镇注册“农家乐”380多户,从业人员达2000多人,让当地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产业带动铺就振兴之路
党的建设与旅游结合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也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冶力关镇按照“党建引领、协同共治、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发展思路,使各村组织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党员干部队伍更加坚强有力、工作机制更加常态有效。
同时,立足自身实际,突出优势重点发展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业、藏药种植、啤特果基地、特色养殖生态产业。积极动员引导山区群众复耕复产,利用闲置耕地种植观光油菜,配合县农技站统一调配油菜籽和硼肥,集中技术指导,2021年集中连片种植油菜6500多亩;在旅游沿线种植观光花卉800多亩。大力引导川区有条件、有意愿发展农家乐的群众发展农家乐,利用旅游淡季闲暇时间统一组织餐饮、家政服务培训,进一步使农家乐经营能力提档升级。
经过积极引导,最近几年冶力关镇藏药材种植面积保持在5000亩左右,有专业合作社统一进行技术指导和收购,户均种植面积达到了3亩,药材种植收入成为农户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结合退耕还林政策,种植啤特果1.7万亩;部分群众利用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养殖业,全镇黄牛存栏600多头,绵羊存栏2000只,养殖土蜂2200多巢,育肥猪存栏1200多头,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冶力关镇统筹多元经济协调发展。
目前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0个,家庭农场32家,通过“联合社+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标准化种养基地建设,扩大种养规模,提高经营性收入。
相关新闻
- 2022年10月26日“一十百千万”工程彰显驱动之能 助推九色甘南品牌形象“声名远扬”
- 2022年10月26日汽车业全年有望平稳增长 新能源车继续领跑
- 2022年10月26日【中国那些事儿】欧洲学者:中国为世界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 2022年10月26日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大跌 美媒称美国经济极有可能进入衰退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