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愿继续同世界各国一道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
联合国总部大楼前,雕塑“打结的手枪”引发人们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回首最近100多年的历史,人类经历了血腥的热战、冰冷的冷战。免于战争、缔造和平、共谋发展,是一代代人的共同愿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中国以坚持和平发展为战略抉择,探索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崛起不同的和平发展道路,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良性互动和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实现维护中国国家利益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有机统一。
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从“强不执弱,富不侮贫”到“国虽大,好战必亡”,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化干戈为玉帛”,对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遭受列强的侵略、凌辱、掠夺达百年以上,但中国人民不是从中学到弱肉强食的强盗逻辑,而是更加坚定了维护和平的决心。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从未主动挑起一次冲突,从未侵占别国一寸土地,从未发动过一场代理人战争,从未参加过任何一个军事集团,是全世界和平纪录最好的大国。
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为促进全球共同发展贡献力量。中国积极推动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增强发展中国家自主发展能力;本着“授人以渔”理念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真诚无私的援助,给予大量物质、技术、人员和智力支持等;中国推动创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努力提升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不断将自身发展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为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作出重要贡献。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倡导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体现出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相统一的全球视野和大国担当。外国政要指出,中国始终坚持多边主义,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为维护国际和地区安全贡献力量。从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到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载入宪法;从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无条件不对无核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和威胁使用核武器,到积极参与国际军控和防扩散进程;从成为联合国第二大维和摊款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到在乌克兰问题、中东问题、伊朗核问题、朝鲜半岛问题、阿富汗问题等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始终是世界和平发展的正能量。在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之际,中国郑重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推动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努力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为消弭国际冲突根源、实现世界长治久安提供遵循、指明方向。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是“当今世界需要的一股和平的力量”。
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必须坚守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底线,对侵犯中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民族尊严的行为作出有力回击。面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守护和平发展的底线。只有坚定捍卫中国人民选择的道路和制度,有力挫败外部势力干涉中国内政、损害中国合法权益,坚决反制滥用国家安全借机大搞所谓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坚定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以及企业和公民的正当权益,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才能走得通、走得顺。中国以坚定的意志、扎实的行动、有力的举措,构筑起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坚强防线,既维护和塑造了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良好外部环境,也为世界和平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的永恒期望,是世界各国的共同事业。在和平与发展的马拉松跑道上奋勇向前,当是各国共同的追求。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愿继续同世界各国一道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
相关新闻
- 2022年09月27日铺设合作发展的“快车道”(和音)
- 2022年09月21日践行多边主义,汇聚合作共赢的伟力(和音)——秉持“上海精神”一路前行④
- 2022年09月19日加大相互支持 拓展安全合作(和音)——秉持“上海精神”一路前行②
- 2022年10月05日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和音·大国外交砥砺前行③)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