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深刻认识,提出“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壮大实体经济,都离不开制造业”等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入回答了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怎样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明确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着力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国家强大要靠实体经济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制造业兴,则经济兴、国家强;制造业衰,则经济衰、国家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重要论述,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是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必须首先满足吃、穿、住等基本生存需要,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其他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体经济以物质生产活动为主,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为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提供物质保障。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有利于增加社会财富,更好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有利于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和解决更多人口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和满足公共需要,保障社会福利和公共安全;有利于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致富观和幸福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历史和现实表明,国家要提高竞争力,要靠实体经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我们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兴起,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革命,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可以说,谁抢占了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的制高点,谁就能率先步入制造业发展快车道,形成强大竞争力。我们必须抓住机遇,顺应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大趋势,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不断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
实体经济是大国的根基,从大国到强国,实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定要有正确的战略选择,我国是个大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不能脱实向虚”“要吸取一些西方国家经济‘脱实向虚’的教训,不断壮大实体经济”。从世界历史来看,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拉开了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的序幕。工业化是制造业形成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过程,极大提升了人类物质财富生产能力,有力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从18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初,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率先进入工业化时代。凭借着强大的制造业,西方主导了国际分工和全球经济大循环,成为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样板。但是,大约到了20世纪70年代,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国开始去工业化,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去工业化导致了严重后果。如,产业空心化,经济增速低迷,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货物贸易赤字剧增,等等。从一定意义上讲,去工业化是导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经济原因之一。西方去工业化的教训极为深刻,发人深省。我国是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要实现强国目标,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必须放在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上。
壮大实体经济要大力发展制造业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努力奋斗,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规模居全球首位。以强大制造能力为基础,我国商品在全球贸易市场中的份额不断提升,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占全球经济的比重由2012年11.4%上升到18%以上,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得到巩固提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万美元。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力支撑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同时还要看到,随着我国发展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制造业发展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供给体系与高品质需求不匹配;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升,比较优势减弱,制造业外流压力增大;制造业盈利水平下降,脱实向虚倾向显现;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突出;国际上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等等。这些情况和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我国制造业优势的保持和发挥,制约我国经济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必须高度重视。
坚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发展。习近平经济思想有关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重要内容,为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遵循、明确了目标。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我国实体经济的主体部分是传统制造业。在数字经济时代,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用智能技术和数字技术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改造,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此,要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要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推进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推动中国制造向中高端迈进。要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坚持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战略定位,努力掌握产业链核心环节、占据价值链高端地位。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把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根”留在国内,确保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具有先导性和支柱性。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很快,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产业发展位居世界前列,应在保持领先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强做优。要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做大做强产业集群,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
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产业基础能力是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支撑,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是产业基础能力的体现,两者能够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共同发挥作用。为此,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产品工程化攻关,发展先进适用技术,强化共性技术供给,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在核心基础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工业软件、创新环境建构等方面实现突破,大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为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奠定坚实基础。要在夯实产业基础能力的前提下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增强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供给能力、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不断增强产业链配套水平、供应链效率和控制力、价值创造能力等综合竞争力,切实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我们一定要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要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要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促进资源配置优化,在推动创新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强有力支撑。要提高基础设施的系统完备性,统筹推进传统与新型基础设施发展,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和功能,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夯实融合发展的基础支撑。
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习近平经济思想内涵丰富,不仅指明了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也为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提出了具体路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其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四降一升”问题,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所采取的重大举措,重点是改善供给结构,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加强需求侧管理,有助于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也有助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其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中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视自主创新和创新环境建设,努力提升我国产业水平和实力,推动我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制造强国转变,有助于解决我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面临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盈利水平不高等问题。着力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就要强化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增强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卡脖子”问题,提升产业链水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着力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
其三,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这对于解决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防控金融风险、防止脱实向虚,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让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要优化融资结构和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为实体经济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服务。要引导金融机构把更多资源投向实体经济重点领域,满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其四,促进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我国产业体系完整性和产业链安全稳定面临较大挑战。促进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有助于化解产业安全面临的风险,重点在于发挥各地产业优势,保障产业链安全稳定。要加强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对接合作、区域间产业转移合作、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合作;结合不同产业的特性和发展阶段,引导其向符合发展条件的地区转移;从各地区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出发选择产业承接重点,确保产业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通过产业有序转移,能够有效促进资源要素有序流动,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完整,区域合理分工、协同发展。
其五,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重点是要巩固和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维护和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要积极推动制造业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支持制造业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加大对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扶持力度,切实推动制造业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强金融监管,建立金融有效服务制造业的体制机制;加强区域制造业布局,统筹不同地区制造业协调发展,推动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同时,还要着力提高引资的质量,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为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保障。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何自力)
相关新闻
- 2022年04月21日更加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评论员观察)
- 2021年12月07日金观平:降准有力支持实体经济
- 2021年07月10日经济日报:适时降准更好支持实体经济
- 2021年06月05日推进定向金融服务精准落地——“加强实体经济金融支持”系列述评①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