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国内  >  社会新闻

政策红利直达快享 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落地见效

 2022/09/27/ 11:38 来源:经济日报

  国家税务总局最新统计显示,截至8月31日,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3.3万亿元,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等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落地见效。

  一系列税费支持政策发挥出哪些效能?下一步,税费支持政策如何继续助力市场主体减负担、增活力?就相关热点问题,记者采访了专家学者。

  政策红利直达快享

  今年以来,面对多重不利因素冲击和影响,我国实施了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及接续政策措施,切实帮助企业纾困解难,稳住宏观经济大盘。35项退、免、扣、减、缓等税费支持政策措施,打出了一套有力的“组合拳”,已有超3.3万亿元政策红利惠及市场主体。

  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是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的“重头戏”。最新统计显示,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自4月1日实施至8月31日,已有20490亿元退税款退到纳税人账上,再加上一季度继续实施此前出台的留抵退税老政策1233亿元,已累计有21723亿元退税款退到纳税人账户,有效引导社会预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全国税务系统坚持快退税款,二季度办理留抵退税业务笔数超过去年同期100倍,企业退税资金从申请到入账平均用时较去年同期大幅压缩。不断优化电子税务局功能,利用电子税务局建立全国统一的宣传辅导标签体系,向纳税人精准推送留抵退税政策,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自动提醒纳税人办理退税,自动预填85%以上退税申报数据,增强操作便利度,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

  同时,财政部门及时拨付资金、人民银行延时服务及时退付税款,确保政策红利快速兑现。

  小微企业在促进就业、保障民生等方面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同时也是受疫情影响最大、经营最困难的群体。今年以来,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重点向小微企业倾斜,通过减轻税费负担与增加现金流,帮助小微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统计显示,截至8月31日,各项税费支持政策为小微企业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1.31万亿元。其中,4月1日至8月31日,已获得增值税留抵退税的纳税人中,小微企业户数占比93.1%;共计退税8332亿元,占比40.7%。

  针对留抵退税链条短、风险大、不法分子骗取留抵退税手法多等难题,税务部门坚持预防在先,充分运用税收大数据“严防风险”,及时精准发现并阻断风险。同时,坚持狠打骗退,精准监管护航政策落地。

  “持续深化六部门联合打击工作机制,对于团伙式、跨区域和虚开发票等违法行为加大打击力度,做到精准打击、打早打小、严查快处,坚决不让政策‘红包’落入不法分子腰包,坚决守护国家税款安全。”税务总局有关负责人说。

  统计显示,截至8月31日,全国税务稽查部门已挽回留抵退税及其他税款损失119.9亿元,已移送公安立案及联合侦办涉嫌虚开骗取留抵退税企业1399户,联合打击虚开骗取留抵退税团伙200个。

  “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实施,必须要有严格的监管措施作为支持保障措施。各级税务机关靠前发力,既注重将政策宣传到位,又利用大数据等智慧税务手段,及时精准发现并阻断政策执行中的风险点,让各项政策切实落到实处,实施更加公平、有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副院长蒋震说。

  发展动能明显增强

  通过实施大规模留抵退税,已有超2万亿元退税款“落袋”市场主体,在企业纾困发展中发挥出什么作用?“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的实施,有力保障了留抵退税资金‘施肥浇水’到根上,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助推了企业焕发生机。”税务总局有关负责人说。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分析,2022年以前,留抵退税主要退的是增量留抵税额,而2022年留抵退税政策实现了留抵退税制度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即允许一次性退还企业的存量留抵税额,今年增值税留抵退税规模超过此前3年的总和,“力度更大、范围更广,随着大规模留抵退税存量留抵税额集中退还任务的完成,其积极效应也在逐步显现”。

  首先,促进企业经营加快恢复。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4月至8月,办理留抵退税的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9%,增幅比无退税企业高4.6个百分点。

  其次,推动经济新动能快速成长。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4月至8月,办理留抵退税的单项冠军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8.3%,增幅比无退税企业高26.9个百分点;办理留抵退税的高技术制造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6.5%,增幅比无退税企业高11.7个百分点;办理留抵退税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9.2%,增幅比无退税企业高1.4个百分点。

  李旭红分析,留抵退税政策通过向市场主体退还留抵退税款,鼓励和支持市场主体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和研发创新投入,有利于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

  再次,助力支持制造业发展。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4月至8月,制造业企业累计享受退税5377亿元,退税规模居行业首位,发挥了促进工业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作用。4月至8月,办理留抵退税的制造业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7.5%,增幅比无退税企业高4.2个百分点。

  上述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税务部门将持续落实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和近期出台的支持企业创新的阶段性减税政策、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继续延缓缴纳部分税费政策等,精准释放政策红利。

  蒋震认为,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于激发市场活力、稳定市场预期,“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特别是留抵退税政策,本身就是从‘链’的角度发力,在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有效发挥了逆周期调节作用,进一步帮助企业减轻负担,对于激发市场活力、稳定市场预期具有明显效果”。

  “留抵退税政策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稳定经济运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为继续支持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应继续落实落细包括留抵退税政策在内的一系列税费支持政策,打好留抵退税、减税降费、缓税缓费的组合拳,更好发挥税收跨周期、逆周期宏观调控作用,加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李旭红说。

  持续促创新助小微

  在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落地见效的同时,市场主体仍期待税费政策的持续支持。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一系列新举措,进一步帮助企业减负担、增活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企业是创新主体。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既注重支持困难行业纾困发展,也注重加大创新领域税收支持力度,培育发展后劲。

  “支持企业科技创新以及中小微企业发展仍是我国税费政策的主旋律。”李旭红认为。

  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实施支持企业创新的阶段性减税政策,期限截至今年12月31日。一是对高新技术企业在今年第四季度购置设备的支出,允许当年一次性税前全额扣除并100%加计扣除,且地方和中央财政进一步予以支持。二是在今年第四季度,对现行按75%比例税前加计扣除研发费用的行业,统一提高扣除比例至100%,鼓励改造和更新设备。三是对企业出资科研机构等基础研究支出,允许税前全额扣除并加计扣除。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和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小微市场主体是保民生、稳就业的关键。同时,当前制造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面临着较大困难,需要继续加大纾困政策力度。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前期缓缴的所得税等“五税两费”,9月1日起期限届满后再延迟4个月补缴,涉及缓税4400亿元。同时,对制造业新增增值税留抵税额即申即退,到账平均时间压缩至2个工作日,预计今年后4个月再为制造业企业退税320亿元。

  近日,税务总局、财政部发布公告明确,自2022年9月1日起,已享受延缓缴纳税费50%的制造业中型企业和延缓缴纳税费100%的制造业小微企业,其缓缴税费的缓缴期限届满后继续延长4个月。

  “延缓缴纳的税费包括所属期为2021年11月、12月,2022年2月、3月、4月、5月、6月(按月缴纳)或者2021年第四季度,2022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按季缴纳)已按规定缓缴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及附征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不包括代扣代缴、代收代缴以及向税务机关申请代开发票时缴纳的税费。”税务总局有关负责人说。

  李旭红分析,缓缴税款是一项跨周期调节政策,相当于政府为纳税人提供了一笔“无息贷款”,此次政策出台则意味着“无息贷款”期限再次延长。“而且缓缴的税费是企业的‘五税两费’,基本涵盖了企业缴纳的主要税费,将有效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

  值得关注的是,为了便利纳税人享受该政策,税务机关优化升级了信息系统,制造业中小微企业此前已按规定享受延缓缴纳税费政策的,在延缓缴纳期限届满后,无需纳税人操作,缓缴期限自动延长4个月。

  “中小微企业是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群体,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叠加疫情反复的背景下,继续延缓缴纳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税款有利于缓解当前制造业中小微企业面临的资金周转困难问题,保障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健康可持续运行,巩固我国实体经济基础,助力高质量发展。”李旭红说。

  此外,根据部署,对养老托育服务业增值税留抵税额一次性退存量、按月退增量;各地今年内顶格减免地方“六税两费”;将已两次延期实施、今年底到期的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再延期实施至2023年年底;保持新能源汽车消费其他相关支持政策稳定,继续免征车船税和消费税。

  “政策支持突出重点,紧抓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在坚持普惠性的同时,政策实施还突出重点,向制造业、小微企业等关键领域、关键环节重点倾斜,在切实保障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促进就业、保障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蒋震说。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