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路架桥,周行八方。从货物往来顺畅到出行舒适便利,神州大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展现出一派蓬勃生机
幅员辽阔、体量庞大、人口众多,流动起来的中国,拥有的是面向未来一往无前的强大势能
四川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村民吉好也求永远忘不了2018年春节前夕的那一幕——习近平总书记沿着蜿蜒崎岖的山间小路来到他家。这几年,当地重新修建通村公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现在,原来坑坑洼洼的通村泥路,已变身为一条干净整洁的柏油路。路畅通了,当地的马铃薯、花椒、核桃等特色农产品也走出大山,村民收入逐年增加。三河村的变化,是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折射出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
筑路架桥,周行八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曾经孤悬海中的岛屿结束了不通陆路的历史,遥远荒凉的沙漠戈壁接入了现代交通网,长年深藏大山的偏僻村寨步入了发展快车道……路网纵横交织,航线通达全球,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托举起流动的中国。从货物往来顺畅到出行舒适便利,神州大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展现出一派蓬勃生机。
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离不开交通先行。这十年,我国累计新建改建农村公路约253万公里,解决了10.5万个建制村通硬化路的难题;铁路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7万亿元,增产里程5.2万公里;民航新建、迁建运输机场82个,机场总数达到250个,航线总数达到5581条……交通骨架的持续完善,提升着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公路修到家门口,“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成为历史,广大农民群众“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高铁网络不断延伸,早上在西安吃泡馍、中午到成都吃火锅变为现实;民航快速发展,坐飞机日益成为大众出行方式。这十年,中国交通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运输服务能力、品质和效率大幅提升,实现了从“走得了”到“走得好”的转变。
从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到各类公共服务的完善和改进,更多奔跑在追梦圆梦之路上的人,有了更大舞台、更坚实支撑。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人户分离人口达到4.9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35%,其中流动人口3.76亿人,比十年前增长近70%。截至2021年底,婚姻登记“跨省通办”办结2万多对,可实行住院费用跨省结算的定点医疗机构有5万多家,1亿多名群众申领电子驾驶证……越来越多的政务服务实现“跨省通办”、异地办理,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对于带动创业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推进,实现全国市场互联互通,让每个市场主体都能面向全国市场,让每个消费者都可以挑选全国范围内的商品和服务,进一步释放了内需潜力、激发了企业活力。幅员辽阔、体量庞大、人口众多,流动起来的中国,拥有的是面向未来一往无前的强大势能。
流动的中国万马奔腾,创新创造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近日,山东省青岛市的一个渔家小妹组织团队进行直播带货,吸引了大量关注。跟着渔民出海,展现捕鱼场景,讲述渔民故事……一场场直播把当地时令海鲜卖到全国各地,也带动了不少渔民增收。直播带货的背后,是不断发展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是持续迭代升级的网络技术。流动的中国,书写了无数如渔家小妹一样的奋斗故事:2021年,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数量为2887.2万户,增长15.4%,日均新登记企业2.5万户。流动的中国,也成就了无数中国人更幸福的生活:今年上半年,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512.2亿件;2021年,全国建制村快递进村比例超过80%,农村地区收投快递包裹总量370亿件。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也必然是一个蒸蒸日上、未来可期的中国。
华北平原,高速公路加快成网;南海之滨,跨海通道建设繁忙;雪域高原,川藏铁路不断延伸……今年以来,各地重大交通项目建设马不停蹄,“进度条”不断刷新。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具有无限的创新创造潜能,只要充分释放出来,中国的发展就一定会有更为广阔空间。相信,一个流动的中国,必将更好激发蕴藏于亿万人民的潜能,始终充满繁荣发展的活力。
相关新闻
- 2022年09月14日流动的中国,充满繁荣发展活力(人民观点)——身边变化看十年⑥
- 2022年09月13日建设法治中国,良法善治护航美好生活(人民观点)——身边变化看十年⑤
- 2022年09月08日建设数字中国,数字化点亮新生活(人民观点)——身边变化看十年④
- 2022年09月06日建设平安中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人民观点)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