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必须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文化基因,也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
守护中华文明,培植民族复兴的“根”。“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和文化遗产保护等重大工程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作为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历时三年建成的国家版本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批准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这里入藏的1600余万册、上万件展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绘就出延绵赓续的历史画卷。我们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赓续中华文明,铸牢民族复兴的“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从明确要求“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到强调“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从历尽600年沧桑的《永乐大典》回归到三星堆重现古蜀文明之光,再到我国以42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位居世界第一……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推动下,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为复兴之路提供丰富的历史文化滋养。从“保护文物也是政绩”到“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从“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到“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从敦煌研究院到大同云冈石窟,从福建三坊七巷到武夷山朱熹园,从承德避暑山庄到眉州三苏祠……充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的文化长卷在中华大地徐徐展开。
创新中华文明,汇聚民族复兴的“力”。“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一定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要求,系统梳理中华传统文化资源,认真挖掘其中的精华,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容加以改造,使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等相适应、相协调;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讲好中华文明故事,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大批文化精品力作“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汇聚了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福人类开辟了广阔前景。
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气度,中国人民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团结奋斗、昂扬向上,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神风貌,铺就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浑厚底色。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更有信心更有能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相关新闻
- 2022年09月12日【地评线】紫金e评:一条条“民生实线”织密幸福“保障网”
- 2022年09月12日以社会信用体系数字化助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 2022年09月12日中国外贸保持较快增长,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 2022年09月09日大思政课|走进秦巴山区,看教育均衡发展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