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国际论坛对话】
中国全面脱贫的历史意义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肖连兵:尊敬的奥盛库先生,欢迎您参加光明国际论坛对话。欣闻您正在对中国现代化新进程进行研究,请介绍您的研究成果。
奥盛库:如果一个人要真正了解中国在当今时代的作用,就应全面观察中国文明长期以来的发展,这样才能避免西方出版物中经常出现的简单化结论。我对中国现代化的研究虽然开始得比较晚,但我一直在收集事实,试图辨别事实背后的规律。“民族复兴”一词确实是对中国过去40年来发展的最贴切描述,而这一进程在过去10多年间呈加速态势。我的研究侧重于一些具体领域,如脱贫、基建、教育、国际关系、发展合作、重大科学和文化项目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复兴具有独特的历史特征,中国正日益成为一个以科技为导向的社会,善于利用其文化和智慧去迎接挑战并探索未知。著名作家林语堂曾说过,凡人是不大可能读懂一个有着不同文化的外国的,更别说像中国这样一个有着独特异域文化的国家。他说,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需要宽广的胸襟和兄弟般的情感,须了解人类共同的情感纽带。在林语堂看来,任何人在尝试发表有关中国的深邃洞见之前,都应首先了解这一点,不然极有可能去追随那些哗众取宠的肤浅之见。
肖连兵:中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并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您如何评价这一成就对中国和世界的重大意义?
奥盛库:无论一个人对中国抱有怎样的个人看法,都不能忽视这样一个现实,即中国已经使8亿人摆脱了贫困,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成就。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哪个发展案例可以与这一成就相媲美,而驱动这一成就的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全面脱贫的历史意义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这也是中国在人权领域取得的巨大胜利。
中国系统性脱贫这一成就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赞誉,并被各国及国际组织领导人多次提及。许多发展中国家现在正试图学习并效仿中国,在这些国家看来,中国的脱贫为各国树立了成功的典范。国际社会应该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发展的自然结果,也不是缺乏资源或资源分配手段有限的必然结果。相反,让穷人摆脱苦难可以激发他们巨大的创造潜力,进而释放生产更多资源的潜力。贫困是人类经济发展通病的这一认知障碍一旦被打破,天平就会向消除全球贫困的方向倾斜。尽管挑战依然存在,但中国已经树立了一个历史性的榜样。
中国提供的技术可以造福世界各国
肖连兵:您对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有什么见解?未来前景如何?
奥盛库:伟大的改革家邓小平强调了教育对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他早在1977年夏天就说过,中国要想赶上世界上最发达国家,就必须大力发展科学和教育,而重点在于培养技术工人和科学专业人才。从那时起,中国的教育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方面,都取得了迅速的进步。今天,中国高中生的大学入学率约为55%,而30年前大学入学率还不到4%。我认为,中国最近10年迎来了迈向现代化的根本性转变。更多的专业人才进入了更先进的工程和创新数字应用领域,职业培训和终身学习也极大提高了工人和农民的技能,进而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
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国家实力,打造一个有技能的就业者群体,还可以增进国际交流,传播文明知识。自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3月访问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以来,中国加强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密切关系,在世界范围内全方位促进教育发展。中国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白皮书也反映了这一趋势。一方面,中国鼓励所有教育机构进一步提高质量,向一流科技创新基地和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并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另一方面,鼓励与外国和国际机构开展高水平的交流互鉴。展望未来,中国将进一步发展教育,提高民众对中国文化的信心,进而为中华文明的延续作出贡献。
儒家倡导的终身学习、修身养性和美学教育也至关重要。2018年8月,习近平主席给中央美院的老教授们回信,强调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的教育政策应培养有爱心和有能力创造伟大艺术作品的学生。我相信,通过努力,这一指导思想可以逐步转化为现实。
肖连兵:中国3位宇航员完成了在中国空间站执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探险任务。您认为发展航空航天事业是否标志着中国科技取得了重大进步?中国科技给您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什么?
奥盛库:我已经是宇航员王亚平的忠实粉丝了。我一直饶有兴趣地关注着她的太空讲座,包括最近一次在今年3月23日的讲座。中国通过其太空项目在微重力环境下开展物理科普,这极大鼓舞了年轻人对探索未知的热情。中国的模块化空间站本身就是中国不懈发展科技的产物。
1992年是中国太空探索项目发展的新起点,当时中国国务院首次将载人航天确定为中长期目标,正式确立了“921工程”,因此才有了“神舟”项目。“921工程”启动以来,进展几乎如钟表运转一般顺利,从未发生重大延误或中断。迄今为止,中国已经开展了13次神舟任务,这是中国在较短时期内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所在的天宫空间站,是人类和平利用外太空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使中国与美国、俄罗斯和欧洲等航天大国并驾齐驱。空间站上进行了各种科学实验,扩大了人类在天文学、生物技术、材料测试等领域的知识。此外,中国的太空计划因其宏伟的探月工程和火星任务吸引了广泛的关注,这些任务将中国推上了航天大国的地位。
我对嫦娥四号探测器的着陆特别感兴趣,它经过一系列复杂的飞行动作后在月球的背面软着陆,这是老牌航天强国都尚未实现的壮举。有趣的是,嫦娥四号降落在冯·卡门陨石坑,其命名者西奥多·冯·卡门是钱学森的老师,钱学森对中国空间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今,经过几十年的辛勤发展和探索,中国提供的空间技术可以造福世界各国。期待中国的航天探索能增进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并为全世界的科学、经济和文化带来多重利益。与此同时,中国的航天探索也会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具体化,使人类大家庭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代最重要的哲学理念
肖连兵:中国坚持多边主义,强调国际上的事由大家共同商量着办,世界前途命运由各国共同掌握。请您谈谈对当代中国外交的评价。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提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您对这一理念的时代意义有何见解?
奥盛库:中国致力于开放、包容的多边主义精神,在分裂不断加剧的当今世界,这种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决心让国际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我对此深信不疑。
在联合国系统内,中国和世界各国一道在世界卫生组织协调下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点至关重要。此外,中国积极致力于发展“金砖国家”机制、上合组织和亚投行等多边框架,这有助于建立一个以成员国主权为基础、契合所有利益相关方基本需求的国际关系新模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则是另一个例子,在RCEP框架下,中国与有着不同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亚洲国家平等相待,共同合作。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应邀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出席拥有57个成员的伊斯兰合作组织外长会开幕式并发表演讲,进一步表明尽管国家之间在政治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历史背景方面存在差异,但这并不是开展对话、相互学习和互利共赢的障碍。中国与非洲联盟、欧亚经济联盟和许多其他国家也保持着类似的、富有成效的关系。这与美国的世界观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后者看来,今天的一切都必须由对手之间的对立冲突来定义。这种想象中的善恶之争,即发起方简单地定义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只能导致狂热的例外主义,对人类造成巨大的伤害。团结而非分裂,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因为它符合人类大家庭绝大多数人对发展、进步与和平的共同期待。
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避免冲突、冷战和异化思维描绘了蓝图,是当代最重要的哲学理念。这个理念认为,只有在和平环境中才能实现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根据这一理念,中国将推动基于共同合作的新安全观,努力促进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所有国家,包括西方国家,都应遵循这一普世的理念,以克服当前的紧张局势。
肖连兵:至2021年底,中国已同147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4.9万列,通达欧洲23个国家168个城市。欧洲多个国家与中国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您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在哪些方面推动和深化了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奥盛库: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部分,中欧班列确实取得了圆满成功,它不仅连接了欧亚大陆两端的发达地区,而且为沿线所有地区开辟了新的发展前景。当下的制裁浪潮给中欧班列带来了严重的挑战,部分区间的服务面临中断的风险,但开发欧亚大陆以形成人类未来发展新增长极的理念无疑是正确的。这一倡议同样适用于中东和非洲大陆。“一带一路”倡议还引起了大洋彼岸美洲的极大兴趣,特别是有大量基础设施项目赤字的南美。
这充分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并不针对任何第三国,而是一个包容性的框架。近年来,“一带一路”已经成为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发展项目,满足了当今世界最紧迫的需求,即经济发展、减贫、文化交流互鉴,以及建立一个基于尊重与和平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虽然有147个国家对这一新的全球范式做出了积极反应,但来自美国的积极反响目前仍被压制。我清楚地记得,美国前国务卿蓬佩奥对同中国持友好态度的美国州长进行了多次威胁,这在美国几乎导致了某种“莫须有”现象。同样,欧盟也尽力避免与“一带一路”倡议有任何直接接触。从积极的方面看,在2022年的头几个月欧盟超过东盟国家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这显然是一系列双边合作倡议和多边平台推动的结果,如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框架。由此可见,全球的主流趋势必须是更多的合作,而不是竞争。
这是7月11日在德国杜伊斯堡市拍摄的中欧班列(重庆)第10000列重箱折列接车仪式现场。新华社发
中国将为建设更好、更公平的世界秩序贡献力量
肖连兵:从施政纲领角度看,您如何看待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九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方略、发展阶段、发展目标?从治国理政的角度看,您如何评价中国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作用、中国政府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所展现的能力?
奥盛库:我认为,西方应当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尽管困难重重,中国还是设法找到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和发展道路。几十年来,中国沿着这条自己的道路打造了更好的组织体系。党带领人民不断深化改革,制定了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和时间表,中共十九大还强调了技术创新在产业升级、改善资源配置和提振国内消费方面的重要性。这种长期规划和逐步实施、调整和监测,是任何行之有效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固有特征。
中国在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成功制定并实施了一个又一个长远规划,这在许多国家是难以做到的。例如,西方政客们必须不时角逐以获得选民支持,而分散的常设官僚机构往往无法在全国范围内落实统一和全面的变革。因此,相较于西方体系而言,中国有着体制优势。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将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些目标是无比深远和宏伟的。贯穿于这些长远目标间的五年规划则更加务实可行。长远规划和五年规划可以共同确保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沿着坚实和持续的步伐向前迈进。
目前正在进行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将实体经济置于经济发展的中心,这将使中国成为更强大的制造业大国,拥有更强大的工业和农业基础、高标准的市场体系,以及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就业队伍。“十四五”还致力于振兴中国文化、促进创作高质量的文学和艺术作品,更好地释放创新潜力。
尽管国际环境因新冠肺炎疫情、美国制裁、全球通胀失控和其他系统性金融风险而变得越来越动荡,但我相信,中国将为建设基于和平、互尊、共存的更好、更公平的世界秩序贡献力量。
关于新冠大流行,我相信,如果各国,尤其是美国和欧洲,能够在2020年的时候就跟随中国的步伐,那么悲剧的蔓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被阻止,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得到更多资源来建立抵御疫情的能力。美国和欧洲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处理以牺牲无数生命为代价,必将作为一个可耻的失败载入史册。
肖连兵:在您看来,中国的“新发展理念”对今后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将产生什么影响?
奥盛库:在我看来,中国模式是在经历了许多试错后产生的,是一个契合人民期待,而非照搬他国的发展模式。它吸收和整合了西方模式的一些有益要素,同时没有脱离中国精神和文化内涵。大多数国家都认为,相较于同北约这样一个有明显扩张倾向的组织达成联盟而言,与一个和平的发展中国家合作更具吸引力。不可否认的是,发展中国家将从中受益匪浅,而西方必须将其战略重点从竞争和敌意转变为合作和伙伴关系。我真诚地希望,人们将生活在一个更加稳定、更加繁荣的世界。
中国的思想对世界的贡献会越来越大
肖连兵:中国制定自己的发展方案,运用自己的智慧,提出自己的主张,让政府有为,让市场有效,让人民满意。您如何看待中国的发展模式?
奥盛库:在我看来,中国兼具两个身份。一方面,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且伟大的文明国家,致力于实现内外和谐与稳定;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非国家有着最值得信赖的关系,因为中国与这些国家都经过类似的反殖民、反侵略的历史进程,持有相同的心态。中国的发展模式产生于其一贯倡导的理念主张,产生于对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的渴望,以及对互利共赢、文明互鉴的美好期待。这解释了“一带一路”共建的成功,特别是在那些希望和平发展、争取自力更生的国家。
在我看来,尽管今天的西方媒体试图描绘一个负面的中国,但中国其实对权力斗争或通过侵略解决问题不感兴趣,历史将持续证明我的这一论断。对中国来说,建立一个有利于绝大多数人的国内市场体系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因为任何政府的合法性都建立在捍卫公共利益并保证其公民追求繁荣和幸福的义务之上。我相信,大多数理智的人都认同中国执政党提出的“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论断,这与西方抱有的理念大不相同。
西方认为必须依靠发动战争,将他们的生活方式强加给其他人。西方的许多学者仍然争论不休,认为中国没有足够快地开放其金融和消费市场,他们或许没有看到,遵循西方建议的发展中国家大多被掠夺性的投机者和国际卡特尔(帝国主义国家垄断组织从经济上分割世界的一种重要形式——编者注)所控制,他们摒弃了对人民做出的美好承诺。我高兴地看到,中国没有被西方的要求所吓倒,而是按照自己的速度和逻辑推行开放政策,为所有相关方带来长期利益。
肖连兵:今年下半年中共二十大将召开,您对中共二十大有什么展望?对中国发展前景及其带给世界的机遇有什么预判?
奥盛库:中共二十大的召开时间再关键不过了。我相信,与西方单方面惩罚俄罗斯并危害全球稳定相比,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全球包容性发展道路更具吸引力。中国成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在中共成立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使整个国家更加自信。即将召开的中共二十大,将有力推动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实现。
中国正在向世界上最大的中等收入国家过渡,正在投资关键的创新领域以挖掘更有质量的增长潜力,如高科技基础设施、数字现代化、智能制造和基础科学研究。我相信这个国家有底气有能力回应批评者和怀疑者。
在我看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不过是人为制造的认知障碍,目的是阻止各国追求全面的现代化,让它们止步于维持低技术制造业和低工资的旧模式。更好的选择是创造一个支持所有国家实现更高水平繁荣的国际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每个国家和文化都可以为人类大家庭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经济学基本原理清楚地表明,资源本身并不稀缺,技术决定了哪些资源可以被利用,以及以什么方式提高社会的整体生产力和效率。应该摒弃简单以货币价值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
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或许不会一帆风顺,但中国拥有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而西方还没有弄清楚如何解决一些重大的系统性问题。中国的思想对世界的贡献会越来越大,对那些寻求和平共处和更稳定前景的国家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张敏协助筹划)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28日 08版)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2年08月02日通讯:“非常高兴我们的学生将在这样现代化的建筑里学习”——中国援建教学楼助力阿富汗教育发展
- 2022年07月23日“成功开创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外国政党政要和友好人士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
- 2022年07月11日人民日报整版探讨: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
- 2022年06月10日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根本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