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国内  >  地方播报

南方持续高温少雨 多地统筹推进抗旱稳产

 2022/08/27/ 15:42 来源:新华社

  

  在江西省永修县吴城镇丁山村,村民用水泵抽水灌溉农田(8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新华社北京8月26日电 7月以来,我国南方地区出现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多地加强调度管理,保障农业灌溉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需求。

  记者在江西省都昌县周溪镇枭阳圩堤上看到,堤外鄱阳湖水面整体已退至约300米外,往日烟波浩渺的景象不再,湖底露出成片的草洲和一条长长的河道。

  “我们用5天挖了那条水渠,8台抽水机日夜不停将水从那条河道抽到渠内,再经提灌进入灌渠,能保障下游5000多亩农田的用水。”周溪镇镇长余国鹏指着远处一条新开挖的水渠说。目前,江西中稻进入抽穗扬花期,晚稻处于拔节孕穗期,全省各地通过河道取水、沟渠取水、机井抽水等方式广辟水源,最大限度减轻干旱给粮食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

  8月23日下午,中国气象局紧急调派的一架高性能飞机抵达重庆,待降水天气系统进入重庆境内开展增雨作业。

  8月15日,在湖南省桃源县热市镇郭家垭村,乡镇水利站工作人员在取水点安装抽水设备(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面对高温晴热天气,重庆市组织了1000余名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户尽量减轻旱情带来的损失。重庆市合川区粮食总产量连年全市第一,在龙市镇海惠村,当地加班加点为农田布设给水管道,经过提灌站抽水,来自石岸溪河的河水成功输送到田间地头,7月以来,合川区各中小水库累计开闸放水灌溉700多万立方米,使旱情得到缓解。

  四川省安岳县是粮食生产大县,2022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17万亩,7月以来,安岳县降水量为26.9毫米、较历年偏少87%,给全县粮食生产带来较大的压力和挑战。记者在安岳县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了解到,针对当前旱情,当地成立了农业抗旱稳产工作领导小组,组建气象分析、水源调度等工作专班,发布水稻和玉米高温热害防控等技术方案和晚秋粮食生产实施方案,积极抗旱补损,统筹推进农业抗旱稳产工作。

  “这地算是保住了。”伴随抽水泵的轰鸣声,湖北省老河口市张集镇武岗村村民罗化田说,7月开始,差不多每天都要抽水灌溉,持续高温少雨加上部分沟渠淤塞,8月初时沟渠里可用的灌溉用水越来越少,自己的200亩玉米和水稻面临减产的风险,村干部了解情况后,及时疏通整治沟渠,“现在灌溉水源稳定,每天要抽水12个小时以上。”罗化田说。

  据湖北省水利厅介绍,截至8月23日,全省参加抗旱的干部群众已达226.66万人次,投入抗旱资金13.36亿元、抗旱泵站4.81万座,调度398处大中型灌区放水灌溉,并从长江、汉江等主要河流引水。罗化田所说的沟渠属于襄阳市引丹渠三干渠的若干分渠之一,通过这些沟渠,丹江口水库的水能直接灌溉老河口市竹林桥镇、李楼镇、张集镇、仙人渡镇四个乡镇的16万多亩农田。

  受干旱影响,洞庭湖标志性水文站——城陵矶站水位于8月23日8时降至22.96米,为该站30年来8月最低水位。湖南省水利厅提前规划水库蓄水,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等。湖南省水利厅厅长罗毅君告诉记者,气象、水文部门预测今年从7月开始降雨将偏少。6月中旬以后,湖南省水利厅提前谋划水库蓄水工作,“7月初,东江水库水位为近20年同期最高,涔天河水库水位为建库以来同期最高,这些水成为目前宝贵的抗旱资源。”罗毅君说。

  据了解,干旱发生以来,湖南各级水利部门联合调度大中型水库为70多个城镇、40多处大中型灌区累计补水24.8亿立方米,持续加强精准用水。邵阳市大圳灌区管理局红旗水利工程管理站工作人员熊晖阳介绍,由于水稻的不同生长阶段对水量有不同要求,通过现场测算,结合土壤湿度,确定每一丘田的需水量,达到“用好每一滴水”的效果。

  8月23日,在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荻港镇,水上挖掘机在河道里进行清淤作业,疏通引水渠道。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记者从安徽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截至目前,全省投入抗旱保苗资金7.51亿元、灌溉机械59.02万台次、淘井打井26173口,累计灌溉农田面积8765.54万亩次,旱情发展形势得到有效控制。安徽省水利厅数据显示,8月以来,全省共提水20.76亿立方米,其中从长江干流提水4.62亿立方米,在没有固定泵站又急需用水的地方架设移动设备,共计提水3.74亿立方米,保障群众用水需求。

  中央气象台25日18时继续发布气象干旱橙色预警,预计未来3天,河南、安徽大部、江苏南部、浙江大部等地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对气象干旱缓和有利,但其他大部地区仍维持高温少雨天气,气象干旱将持续发展。(记者:张铎、郭强、柯高阳、周楠、侯文坤、水金辰、张海磊、余春生、孙毅)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