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爆发后,世界范围内的港口拥堵仍不得完全化解,全球港航业正面临一场漫长的严冬。
而在这场严冬中,山东港口青岛港却逆势增长。货物吞吐量接连超越新加坡港、广州港,跃居世界第四;集装箱吞吐量赶超釜山港,跃居世界第六;新增航线55条,增速创下历史之最……青岛港的国际航运枢纽竞争力指数位居东北亚之首。
百年老港何以登上“东北亚第一”?答案是:靠转型升级。
山东港口青岛港繁忙作业中。中国经济网记者 宋雅静/摄
“兄弟港”融合发展
三年前的8月,山东省港口集团在青岛成立,四大港合而为一, “以青岛港为龙头,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渤海湾港为延展,各板块集团为支撑,众多内陆港为依托”的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就此形成。
港口一体化,从来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乘法效应。新开的国际航线资源向青岛港倾斜,日照港、烟台港、渤海湾港则共享青岛港的国际航线资源。航线、运力、客户等资源的统一调配,给青岛港带来更多的业务增量和更稳固的枢纽地位。港口能级提升三年来,青岛港新增55条航线,航线增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许多航线将青岛港作为中国北方唯一挂靠港。
依托一体化发展平台,青岛港坚持“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发展路径,聚力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为腹地企业构建起全球通畅的交通网络,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
今年上半年,面对疫情对集运市场和港口生产带来的严峻挑战,以及全球港口拥堵加剧、船舶晚班停班的不利因素,山东港口青岛港聚焦保通保畅关键节点,通过重点布局“一带一路”RCEP航线和北美特快专线等途径,成功实现新增集装箱航线15条,实现外贸集装箱量增幅达8%的逆势增长。
绿色智慧发展
青岛港是全球领先、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5G智慧码头”。
6月28日,在“德翔许明”轮作业中,自动化码头桥吊最高单机作业效率达到67.76自然箱/小时,桥吊平均单机作业效率达到了60.18自然箱/小时,效率一举提升14.2%,第九次刷新自动化码头装卸效率世界纪录。
如此亮眼的成绩,源于更“智慧”的港口。从实现“五项突破”“十大创新”,研发“一键锚定”自动防风技术、自动导引车(AGV)循环充电技术,解决多项世界难题,到建成全球首个“氢+5G”智能绿色码头,再到自主研发的集装箱码头智能指挥控制系统,青岛港到处彰显着智慧与科技的力量。
不止自动化码头世界瞩目,传统码头也日新月异。全系统干散货智慧码头打造了干散货自动化作业经验可复制、方案可推广、机种全覆盖、管控全方位、监测全时段、稳定全过程的“山港样板”,蹚出一条传统干散货码头自动化改造升级之路。机械设备上不再有司机工作,码头员工坐在办公室不同分区的电脑控制屏前,通过监控显示器上的实时生产画面,操作按钮和手柄就能完成装卸,彻底颠覆了干散货码头的传统工作场景。
在青岛港干散货码头上,与“智慧”并重的是“绿色”,技术创新为码头运营带来效率的同时,更带来了减碳和节能,让港口向生态港的整体转型不断迈进。
船船直转、卸船直混等生产新工艺的落地,让货物不落地“直取直出”的全新装车模式成为可能,“公转铁”“散改集”等清洁运输比例逐步超过80%;大型机械节能改造,卸船机、门机等的变频和势能改造;整个港区加大清洁能源利用、推广绿色照明、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等都是低碳节能的最好写照。以作为试点小港池码头为例,干散货智慧绿色码头投入运行后,平均能耗率降低10%。
港产城融合发展
以现有经济规模估计,中国贸易占全球贸易比重提升1个百分点,将给港口经济带来接近3万亿的贸易增量,而青岛这样的港口城市将首先获益。
“港”是产业和城市发展的基石,“产”是港口和城市发展的支撑,而“城”,则是港口和产业发展的依托。
2020年2月24日,总投资210亿元的山东省港口集团2020年首批重点建设项目在山东港口青岛港等港集中开工;2021年3月2日,总投资141亿元的山东省港口集团青岛港产城融合项目集中开工;2022年2月23日,山东省港口集团港产城融合发展(青岛)建成项目投产暨新项目开工仪式在青岛港董家口港区举行,涉及建成投产及拟新开工项目共27项,总投资达298亿元。
此外,青岛港抢抓山东自贸区、上合示范区等政策叠加赋能机遇,推动保税原油混兑、期货原油交割业务落地,加快由门户港向枢纽港、由物流港向贸易港转变。三年来,青岛港外贸原油国际中转、保税原油出口、船供油期货交割等新业务、新业态竞相涌现。
面朝大海、背靠大陆,港口一直是开放与希望的象征。锚定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目标,青岛港正奋勇航行。(中国经济网记者 朱晓航)
相关新闻
- 2022年08月16日发改委: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全力做好青年群体就业工作
- 2022年08月16日超76万名高校毕业生接受就业培训
- 2022年08月16日国家统计局: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失业率连续回落
- 2022年08月15日水利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橙色山洪灾害气象预警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