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国内  >  热点时评

【社科要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2022/08/16/ 17: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叶本乾 殷睿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共同富裕不仅是全体人民的物质生活富裕,更是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富裕。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走向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重在协调上

  物质富裕是精神富足的基础,能够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条件,更高水平的精神文明建设,可以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人性论观点出发,在肯定满足人的客观物质需要的同时,尤为强调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重要性。一方面,马克思指出,“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只有生存所需的物质基本条件满足了,人们才会有更多时间精力追求更高层次、更加丰富、更为多样的精神需要的满足;另一方面,马克思也强调人的精神世界及其精神生活的充裕和满足。如果共同富裕单纯只是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显然是片面的、狭隘的,因为人类的物质活动是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追求。近代中国不仅陷入物质上的“贫”,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弱”。由于经济落后、物质生活贫困,长期受到封建制度的压迫以及西方文化的强势侵袭,近代中国人不仅在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在精神上也处于依附地位。于民族危难之际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不仅是物质上的飞跃、政治上的翻身,更是实现了精神的独立和解放,从此中华民族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带领最广大人民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历史任务及生产力发展状况,提出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并采取有效举措逐步推进。明确强调社会主义不仅要使人民物质生活丰富,而且要使人民精神生活充实,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贵在提质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意味着对生活品质的更高要求,意味着必须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美好生活不仅需要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还要满足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只有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精神生活是否富裕,不仅要看社会所能提供的精神文化资源是否充足,还要关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质量,人们内在精神生活是否充实、精神境界是否更高。

  良好的精神生活环境是实现精神生活更高品质的外部保障。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推动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打造全社会向上向善充满正能量的精神面貌;要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增加社会精神文化财富,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创新精神贯穿精神产品创作生产全过程、全领域,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要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发展公共文化事业,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撑。

  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难在共同上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包含个体人的全面发展与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首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理想价值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精神素质的发展和提高,以及人的各项权利的充分实现。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内在悖谬催化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片面发展,“单向度”的发展。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物质生活两极化的同时,也指出了其精神生活两极化的弊病,并强调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联系和观念联系的全面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的是人的发展要实现全面的发展、和谐的发展、自由的发展、充分的发展。列宁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不断发展着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都得到充分满足的过程,人的共产主义道德、文化知识水平和劳动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这需要“有相当发达的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提供物质基础,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旧式分工提供制度保障,不断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实现精神共同富裕还要求我们不断地、逐步地实现人对自身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个体品质、行为方式的超越与发展,实现人民精神的普遍富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和谐和睦,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是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所谓“共同”不仅局限于人数上的全体,而是整个民族所呈现的共同价值追求和精神状态。每个个体对精神生活的富裕理解具有主体差异性。因此,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要尊重人民个体性的精神生活差异与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又要强化在精神生活中对精神信仰的共同追求和价值守护。

  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发挥精神力量的能动作用。毛泽东曾指出:“在大混乱的现局之下,只有积极口号积极精神才能领导群众。党的战斗力的恢复也一定要在这种积极精神之下才能有可能。”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通过调动群众精神力量,为革命注入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这是对中华民族注重精神生活思想的传承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对民族与国家来说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因为它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将之贯穿于精神文化建设领域的方方面面,确保道路不变、方向不偏。要在国家层面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凝聚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共识;在社会层面弘扬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追求,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在个人层面恪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不断提高人民的道德素养,提高社会的整体文明水平,促使人民追求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筑牢“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的价值根基。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关系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影响着共同富裕的成色、底色、亮色。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奋进之路上,全体中国人既要实现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家家仓廪实衣食足,也要实现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人人知礼节明荣辱,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本文系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的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19JDA00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