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新冠疫情突袭兰州,继而省内一些地方相继出现疫情。报告阳性病例、报告无症状感染者病例……医护人员连夜出动,省城政府机关人员下沉一线,全力投入到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
省市领导靠前指挥,明察暗访。包片干部身先士卒,昼夜轮转。医护人员上门采样,诊疗病患。除了他们,在这场抗疫战斗中,还有无以计数的民间力量投入其中,他们是环卫工、物业人员、社区临时工、出租车司机、民企职员……
他们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志愿者。正是这个群体,让我们看到了一座城市共克时艰的精神和众志成城的力量。
兰州抗疫中的民间力量
每天不下10次路过自家小区,但苏彪不能回家。20多天来,除了居家防疫的市民外,兰州市的广大一线医务人员、领导干部、志愿者,各行各业的抗疫人员,始终无法回家,坚守在一线。
苏彪,这段时间除了是出租车司机、雷锋车队队长外,还有一个身份是志愿者。每天早晨6时,他准时从单位出发。因为居住地方紧张,有些出租车司机晚上直接睡在车里。
从早到晚,他们负责接送采样点的医护人员、志愿者,转运抗疫物资。闲下来的时候,苏彪和队员们会打开手机,欣赏和交流他们工作时的照片,并将这些照片发在朋友圈,队员间相互点赞。
每次接送采样人员或者往楼上搬运物资时,“的姐”们也是巾帼不让须眉,大箱子大袋子,都会抢着扛。这时候,会有其他一些志愿者帮他们拍一些照片发给他们。
尽管热得大汗淋漓,累得喘不过气,但他们的脸上总是挂满着笑容。这个群体,是一个乐观向上的群体。
每日接送医护人员的出租车雷锋车队 (苏彪供图)
根据社区防疫小组的安排,接送有需求的病患市民去医院看病,也是他们这些天的主要工作。90名出租车司机的班组,分别在东岗、九州、雁滩三个片区,每天接送着500人以上的采样人员。
运送了多少趟防疫物资和市民生活物资,这些没有统计过。作为政府抗疫队伍的补充力量,这支自愿自发的雷锋车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7月31日晚上9点,北面滩一名孕妇需要就医,经过社区综合研判后,调度雷锋车队司机常师傅驾车送到甘肃省妇幼保健院。“这些天,雷锋车队接送过的孕妇就超过60名,送到医院后,等检查完再送回家。”苏彪说。
“我以为疫情期间,做不了透析,你们不管我了。”疫情期间,五星坪一位老人见到雷锋车队的司机来接他时,感动得老泪纵横。多年来,雷锋车队的的哥的姐们,用排班的方式坚持接送透析患者,在这次疫情期间,几位患者的治疗丝毫未受影响。
抗疫期间既当搬运工又当司机,的姐也是巾帼不让须眉 (苏彪供图)
十年前,苏彪和一起跑车的司机们共同组建了兰州奔马雷锋车队。先是QQ群,后来是微信群。这个群,成了他们日常交流和互助的工作群。“谁有困难,只要在群里喊一声,都会有司机第一时间赶到去帮助。”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以自己的凡人善举,让乘客感受着这座西北省会城市的温度。
十年来,有的出租车司机离开了这个行业,但不断有新人替补进来,奔马雷锋车队的成员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与个人志愿者相比,苏彪们的成本更高,每天除了辛苦和风险外,还要在给车倒贴进去100多块钱的油气钱。
这些,并不妨碍出租车司机们一次又一次,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疫志愿服务工作当中。有时候,人的精神境界与身份、财富并不成正比。他们每次的助人事迹,每次的志愿行动,就是最好的注解。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这些出租车司机,大部分是来自周边农村的务工人员,父母辈种了一辈子的地,他们长大后,进城开出租车谋生。但他们,早已融入了这座城市。
“虽然我们都生活在社会底层,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为这个城市做点事情。我们文化不高、收入不多,可是,大家从来都没有计较过个人的得失。”这也是支撑苏彪和奔马雷锋车队坚持下来的原因。
这次抗疫中,像刘有栋、郭福琴这样做志愿者的出租车夫妻档就有三对。他们离家别子,放弃休息,全身心投入这场战疫之中。
雷锋车队这个品牌,成了一张行业的名片,也成为展示兰州城市形象的一扇窗口。
抗疫中的民间力量不容忽视。除了像雷锋车队的这些志愿者外,还有一些餐饮企业的老板,自购原料,为抗疫人员提供餐饮服务。他们,就是这座城市默默奉献的大多数。
值得一提的是,在医护人员中,有一个特别的队伍,也在自掏腰包为这座城市的抗疫战斗做着贡献。他们就是兰州手足外科医院的医护人员。这次疫情发生后,医院实行封闭管理,停止对外接诊。但年轻的医护人员们个个摩拳擦掌,纷纷请求外出“参战”。
“明知道有风险,又很辛苦,但这些娃娃们还是激情满满,都想出去帮忙采核酸,到隔离点支援。”院长师富贵本人也是一个热衷于公益事业的人。
三年来,他们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每次都是身先士卒,四处支援。对民营医院的他们而言,既没有补助,也没有晋升机会,但每次都奉献的无怨无悔。
医院有公立私立之分,但对广大市民来说,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在疫情面前,他们更是无惧生死的抗疫战士。
这次疫情刚开始,政府并没有安排民营医院医务人员外出采集核酸样本。直到7月29日,师富贵才接到指令,医院立即派人前往城关区隔离点支援。
临出发前,院长师富贵带领医护人员做了宣誓,满满的仪式感,让医护人员们个个更加斗志昂扬。
屈指算来,新冠病毒已经来到这个人类的星球上三年了。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妖孽”,搅乱了人间。中国人、外国人,白皮肤、黄皮肤,穷人、富人,城里人,乡下人,纷纷避之唯恐不及。如果防护不力,每个人,随时都可能会成为被袭击的对象,并传染给身边的人。
其实,人的一生,走得并不都是那么平顺。有些人,一辈子连感冒都很少得一次,长寿健康。有些人,终生与疾病相伴,受尽了折磨。可以说,人类的成长和进化,一直充满着波折。在历史上,像天花、麻疹、鼠疫这些传染性疾病,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人类的进攻。
我们之所以有今天的美好生活,就是一代又一代的人,与传染病做着不懈的斗争。抗击疫情,是你,是我,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守护一座城,就是守护着无数个家。
每个防护服下的人都是天使
疫情汹汹,防护服成了一线抗疫人员离不开的护身甲胄。防护服下,不只是医护人员,还有可能是高风险区工作的志愿者,亦或是清理生活垃圾的环卫工。
这个特殊的时期,他们不得将自己置身于白色的战袍内。但在炎热的七月,兰州虽然不像南方城市那么高温,而闷在防护服里的身体,一直在汗水的浸泡中。汗水从脖子里流到了脚踝,衣服粘在皮肤上,白天热的要死,后半夜冰凉冰凉的。
隔着防护服和面罩,我们看不清抗疫人员的脸,也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我们知道,他们都是这个世界最美的天使。
这些天,无论是公安民警,还是环卫工、120急救人员,或者社区干部,他们的工作量丝毫没有减轻,反倒饱和度越来越高。
7月12日,甘肃省120急救电话接到求助,一名1岁小孩玩耍时,不慎造成右侧胳膊桡骨小头半脱位。征得家属同意后,急救医生练亚鹏立即现场展开手法复位。
疫情期间,为了降低患者转运风险,节省急救资源,医护人员也是拼了,平时所学的“十八班武艺”全部施展开来,不太熟悉的,也得电话视频请教老师操作,这一切,都是为了患者。
遇到住老旧楼院又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又无男家属在场的情况下,穿着厚厚防护服的急救人员,只得将老人从楼上背到救护车上,他们有时候是急救医生,有时候是担架工。“不光专业技能要好,还要身板结实力气大。”一名急救医生笑言。
前几天,急救医生王金星还在救护车上接生了一名新生的女婴。在这段特殊的疫情时期,每一个岗位上,经历的每一件事都值得写入个人的成长史。而每一时每一刻,都是希望和新生的开始。
这些天,封控在家的市民,生活垃圾的产出并未减少。对于环卫工而言,他们的工作更不会因为疫情停下来。聂泓宇是城关区市容环境卫生工作中心道路清扫保洁三公司的青年骨干,这几天,他白天开车,晚上帮同事整材料,每天工作时长在15小时以上。
疫情发生后,一些像南河村、白土巷等这样的老旧小区,需要解决好居民和防疫人员如厕问题。负责公厕的肥料队副队长张家诚,马不停蹄,根据需求及时协调吊运移动公厕。安装完毕,并不意味着就完成了工作,对开放的公厕,还要进行定时定点的消杀。张家诚每天都全副武装,背着沉重的消毒液,奔走于各个公厕点,与保洁人员一起消杀。
人类大部分的生命,一直都处在一种介于“病菌的微寄生”和“大型天敌的巨寄生”之间的危险平衡之中。公共厕所作为城市使用频率较高的公共设施,如果防护不到位,极容易发生交叉感染。为了切断病毒传播途径,确保安全使用,兰州市也加强了疫情期间公厕管理的相关措施。
新冠肺炎病毒,不只是将人类作为宿主,所有裸露的物体都有可能成为它短暂的栖息地。所以,除了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外,环卫工、出租车司机、商贩、志愿者等,我们每个人,外出待人接物时,与他人交集时,都会有一定的风险。但这并非不能杜绝,消杀无死角,防范有措施,让病毒无缝可钻,还要靠人类自身的觉醒和力量。
“经此一疫”,也在警示着人类,要讲卫生讲文明讲礼貌。这不只是给他人以相处的舒适感,也是对自身和他人最好的保护。“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打喷嚏、咳嗽都有讲究,吃饭实行分餐制。”其实,就像过马路不闯红灯一样,这些虽然喊了几代人,但总有那么一些人还是不自觉,我行我素。
不讲卫生,人类终将会为自己的行为埋单。有些人,被病魔杀掉,有些人却毫发无损。似乎我们来到这个人世间,都是在侥幸地活着。但我们每个人,时刻都在自我救赎的路上奋力奔跑。我们,呼唤着对规矩的恪守,检验着文明的尺度。
长期从事环卫保洁工作的人,对这座城市的市民素质,有着深切的体会。那些随意的人,路面上丢弃的生活垃圾或者痰渍,令人厌恶之极。不但影响他人健康,也很不雅观。疫情期间,即便外出做核酸,长长的队伍中,个别人随地吐痰的陋习依然不改。环卫工人的辛苦程度,更像是对市民文明素质的检验。
环卫局清运队的装卸工和司机们,平均年龄将近50岁,他们从7月11日闭环管理开始,就住在了单位。每天作业期间,都会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在炎夏的兰州,鏖战于街头巷尾和小区楼院。
“大半辈子从没有洗过桑拿浴,但这个汗流如注的感觉,就像在蒸笼里一样,桑拿浴是不是这个样?”清运队的王师傅自我调侃。
垃圾清运工作,并没有因为疫情而停下 (城关环卫供图)
疫情发生后,兰州市交通运输执法队也是全员投入抗疫工作中。常规动作“一扫三查”,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守候在兰州市的高速公路口。50多岁的许先勇,和年轻的同事一样,每天都坚持值班,脸上的汗水从来没有揩干过。
“通过这么多天下沉基层,我目睹了社区、物业,包括很多来兰打工人员中的志愿者,他们作为抗击疫情链条最末的一个环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作为临聘人员,待遇也低,但他们抛家舍业,无怨无悔,24小时驻在工作地点,落实着疫情防控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
张丽玲是兰州市一名公安干警。这些天下沉基层参加抗疫,她被深深地卷入了这些感动的细节之中,忘记了家人的牵挂和担心,忘记了身体的忙碌与疲惫。
凌晨3点的杨家沟社区里,28岁的退役军人志愿者于海超正在站岗、巡逻。他们的队员中,年龄最大的49岁,最小的20出头。白天协助社区干部和医护人员做核酸采样,为居民配送生活物资,晚上在卡口站值班执勤。
由于近期的兰州,夜晚不时会雷雨交加,除了做好防疫工作外,于海超他们还要对杨家沟社区辖区地质灾害隐患安全问题进行排查。
在这场疫情中,如果说医护人员用专业的力量和责任担当在一线战斗。那么,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其他人,也都尽己所能地,付出着辛劳,传递着善意,他们的努力和牺牲同样值得肯定,值得载入抗疫的史册。
兰州是一座感恩的城市
这几天,一位做完核酸采样,向医护人员鞠躬致敬的老人,一段短视频在朋友圈刷屏。同样,医务人员离场回礼致谢。
他们的样子,就是兰州的样子。“所有的辛苦、劳累、委屈都值了!”网友五味子留言。网友雷电说,“我们现在最缺乏这种感恩之心,这是一座城市的文明。”网友彩色的泡沫6评论说,“老爷爷一鞠躬,医务人员立即回礼,相互尊重,以礼相待,人与人之间会少很多冲突和矛盾。”
这些网友的留言,同样让人心生敬意。只有共情,才是联结人与人的纽带,才能让人与人相处得更融洽。
母亲河的宽厚气质与博大胸怀,深深熔铸在这座城市的性格之中。豪放憨厚的兰州人,一如这座城市的包容与坚韧,朴素与感恩。一直以来,城市文化的底蕴,都是在大多数人沉默不语的集体行为和意识中,在缓慢变化的日常生活之中,在凡人善举的点滴行动当中。
千百年来,兰州也一路披荆斩棘,从历史的重重磨难中走过。一次次的苦难,一次次的疫情,也让兰州人,学会了更加淡定和从容地去应对,更加理解了众志成城的力量,更加理解了团结、友爱和共克时艰的意义。
不论是下沉的党员干部,还是临时加入志愿者队伍的普通务工人员,每天都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特殊时期,他们对兰州这座城市的民生民情,对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与体悟。
来自邮储银行甘肃省分行的徐子涵,这次是兰州市派驻下沉的党员干部之一,每天协助社区干部及采样医护人员运送核酸样本,帮助住户运送生活物资。大热天,一个身体单薄的女人,拎着沉重的大袋子跑来跑去,衣服、手套都被汗水粘到了皮肤上。
尽管如此,她像不少志愿者一样,也遭到过住户甚至快递小哥的不理解与谩骂。不管是那座城市,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和配合抗疫工作的。但大多数人,都是讲道理,懂感恩的。
那个每次见面都会说谢谢的小姑娘,那个给防疫人员送来方便面、罐头的小伙子。这些,都感动着防疫人员。看到疫情形势日趋好转,得到这么多居民的理解与感恩,徐子涵们一样的志愿者,觉得再苦再累也很值。
一线抗疫的普通志愿者,让我们看到了这座城市爱与善意的传递(图来自朋友圈)
南河社区的志愿者张潇洋,今年刚刚大学毕业,看到社区招募志愿者,立即报名。“楼院长牛姐姐平常服务居民很热心,和大家的关系都很好,看着社区和物业的人员都在为小区防疫奔忙,我也想加入志愿者队伍。”
对张潇洋来说,投身志愿者工作,不只是被感动的力量所召唤,还有作为一名志愿者、作为一名兰州市民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一起从事志愿者服务的都是小区同龄人,平日大家在外地求学交流少,这次在一起也联络了感情,成了好朋友。”张潇洋说。
抗疫期间,个别志愿者于与业主发生矛盾的视频也偶见于社交平台。对此,也是志愿者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武振宁认为,“沟通是需要方式方法的,首先从态度上要好,如果说话语气重,用命令式的口吻,很容易被市民理解为呵斥,这个,一般人都不会接受。另外,更不能激化矛盾,好好跟人沟通就不会发生冲突。”武振宁也是一名省直机关干部,下沉社区后,与居民相处融洽,还留下了电话,成为居民倾诉烦恼的对象,他笑称开展了“云端”业务。
疫情说来就来,小区说封就封。不管你是谁,不管你愿不愿意。这是一场全人类与微生物病毒展开的殊死较量。兰州,这座地处西北内陆的城市,三年来也经历了大大小小好几次的疫情防控阻击战。
在这场战疫当中,有人吐槽,有人感动。有人流汗,有人流泪。每个人的状态不一样,但每个人的目标都是一致的。疫情包围,城市之殇。一场陌生人之间的联结与救赎,发生在每个抗击疫情的阵地上。
他们是来自各行各业,不同年龄段的陌生人,但他们众志成城。他们在一起,帮助着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解决着每一个细微而具体的困难。
特殊时期,他们抛家舍业,深入一线,离夫别子,不分昼夜。为的就是早日驱除病魔,让这座城市回归烟火气。当疫情褪去,他们又像潮水般退去,成为最普通的芸芸众生,生活归于平静,他们的日子也将归于日常和平凡。
抗击疫情,没有现成的模板,每个城市每个辖区,都只能根据情况随机应变,围剿新冠病毒,非一人一马、一时一日之功就能取得胜利。
省市领导靠前指挥,不断制定战略,调整战术。谁也不知道,病毒会藏在哪里,只能通过大规模的筛查发现。欠发达的兰州,在这场疫情防控战中,表现得依然可圈可点。
小我的世界大我的世界
城市因疫情而暂停,不可否认,疫情正在改变着这个大世界,也改变着每个人的小世界。
防疫期间,居家的人都在干什么呢?也许,在平日的忙碌中各自奔波,家早已成了下榻的旅馆。夫妻、父子、一家人很难得像最近这样长久的相处一室,做深情的交流。对孩子的学习,对老人的健康,或许从前关心得不够。在这段居家时间,你会蓦然发现,这一课,需要赶紧补上。
乱云飞渡欲从容。城市静下来,人心更需要静下来。静下心后,这个向内的小我的世界被彻底打开了。
“我将家里的家具重新换了位置摆放,把楼道里的高低床也拿来安装了,家里闲置的东西,该扔的扔了。整理后的家,真的比以前舒适清爽多了。”疫情之前,一直在各个城市为生计奔波的张景,顾不上家,一个月也很难得在家里待上几次。居家期间,反而更忙了。
37岁的王先生,在商场失意,举债数十万。与妻子的感情本就不和,居家期间,夫妻频频吵架。这些都难以向亲友启齿,况且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看到省市有关部门开通了心理疏导热线后,他鼓起勇气,拿起电话,决定向陌生人倾诉,一解千愁。
疫情下,每个人都呈现着不同的众生相。有些人一如过往,有些人发生了质的变化。抗疫一线的人忙碌、辛苦,没日没夜。而你不愿宅的家正是他们回去不去的家。宅家的人,焦灼、彷徨、困顿。他们关心着粮食、蔬菜,关心着疫情结束后职场的何去何从和生意的未来。
居家期间,有人焦虑不安,刷手机,打探着各种小道消息,八卦着家长里短。逛着各种的微信群。有人默默做功,蓄势待发。有人开始养花植绿、读书作画,听音乐、与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前者空虚和内耗,后者才是充实的人生。希望在,生活就能走下去。信心在,未来一定会美好。
“时光匆匆,疲于奔命,这些忙碌都是为了什么?”康春霞是兰州一名软件技术工程师,她说,居家期间,除了与家人相处外,还与自己的内心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沟通。不能被外界所左右,不能因为走得太快而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暂时的居家,换一种心态,反身检点过往时光,对生活细细打量,或将是对生命与初心最好的抵达。
在每一个时代,唯一不会改变的情况是,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海啸、地震、洪水,疫情,我们如何面对这灾难不断的时代?
疫情停止了一些活动,但没有停止万物的生长和生命的勃发。
“我家里阳台上的君子兰和绿萝长得非常好,红掌和盆栽的玫瑰花开得正旺。”刚过不惑之年的张宏乐,虽然面临失业的尴尬,但他的心态并没有走向消极,而是对未来充满了信心。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人要能屈能伸,必要时降低期望,懂得顺势而为,借势而起,这个势,就是你自己。
张宏乐说,我最喜欢听到楼下不知哪个邻居家的婴儿嘹亮的啼哭,不管半夜还是白天,这哭声传来,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新生的力量,每当这婴儿哭声传来的时候,我就会起身,去到阳台赏花,那一刻,仿佛连我的花都绽放出了微笑……
相关新闻
- 2022年07月30日兰州市城关区:提前足额发放8月份低保金、特困供养金等各类救助金586.95万元
- 2022年07月30日兰州中高风险区数量总体下降
- 2022年07月29日【疫情防控·一线报道】兰州市城关区隔离宾馆:隔离不隔爱 守望相助见真情
- 2022年07月29日【疫情防控·一线报道】兰州七里河:巾帼志愿“别样红” 暖心抗疫有温度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