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国内  >  资讯快递

向“陆海空”挺进——科技创新提升天津高质量发展“含金量”

 2022/06/28/ 16:45 来源:新华网

  从“临渊羡鱼”到潜海寻踪,从仰望长空到云中俯瞰,从自动驾驶到车路协同……近年来,天津科技创新型企业向“陆海空”同步迈进,用技术延展人们的五感“边界”,绘制出津城产业结构优化、创新活力旺盛的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均突破9000家、天津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44%……科技创新释放出的“新动能”在引领津城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展现出后劲十足的市场前景,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提质赋能。

  深海探秘,填补技术空白

  能够观测海洋、“巡检”水下设施的自主水下航行器、水下机器人,适合涉水娱乐、运动爱好者的智能动力浮板、水下助推器……走进深之蓝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之蓝),一款款“黑科技”产品令人目不暇接。

  成立于2013年的深之蓝是全球首批面向个人消费者提供水下智能设备的制造企业之一。发展近十年来,企业逐步向深海“开疆辟土”,如今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

  企业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此前在国内市场中,“深海”是一片几乎未被触及的领域。从无到有,创新是深之蓝挺进海洋的重要推力。

  “有很多技术难点需要攻克,但我们正是为着创新才一头扎进了水下。”深之蓝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建仓说,为了打破国外在水下探测作业领域的技术垄断,深之蓝潜心研发,逐步推进水下装备核心技术的国产化进程。

  随着技术的积累沉淀与涉水运动爱好者的不断增加,企业将目光投向了空间广阔的消费端。“之前市面上的水下助推器主要应用于潜水领域,设备大而重、价格又很高,普通大众几乎接触不到。”魏建仓说,了解到市场情况后,他决心以产品轻量化、价格亲民化、操控简单化为目标进行开发,让更多人享受涉水运动的快乐。

  经过多年培育经营,企业推出的水下助推器产品在各大电商平台上吸引了一批“铁粉”。公司通过工业级产品积累了大量技术,也借由消费级产品建立健全了供应链体系。

  “一方面,科技创新回应了人们探索水下的新需求,进一步挖掘了消费潜力;另一方面,我们也不断实现技术突破、成就民族品牌,用‘硬实力’赢得海外客户的尊重和认可。”魏建仓说。

  累计拥有授权专利300余项、产品销往70余个国家、5年间产值增加近20倍……如今,深之蓝的发展蜕变让企业更加坚定地扎根在渤海湾畔。

  近年来,相关部门从政策、人才奖励、课题支撑等多维度提供助力,还为企业“量身定制”了生产制造基地、深海实验中心等。“最初选择落地在这里,就是因为专业的服务团队、优质的营商环境以及相关部门对产业变革的深刻理解。现在,深之蓝的成长正能证明天津既拥有深厚的科技创新土壤,也有活跃的科技创新氛围。”魏建仓说。

  高空翱翔,赋能美好生活

  城市夜空中,1000架无人机变换队形,汇聚成多位奥运健儿的荣耀时刻,为人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光影秀”。

  这一架架无人机的“起航地”,是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的一飞智控(天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飞智控)。作为一家以无人机智能控制、集群控制系统为核心的智能工业级无人机领军企业,近年来,一飞智控着力“做深方向”,在无人机编队产品研发上不断突破创新。

  “抓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十分关键。”一飞智控(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云说,为破解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的无人机编队产品、使用场景等方面存在的难题,公司研发团队不断更新技术与管理手段,在去年11月发布了第三代无人机编队机型。

  在这家年轻的企业里,“85后”“90后”科研人员占到绝大多数。年轻的他们在技术创新之路上“屡建奇功”。

  优化无人机编队智能操控体系是技术攻关的难点之一。近两年来,科研人员详细梳理试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将飞行安全性作为突破关键。

  “我们在无人机控制方面增加了很多安全策略,比如规定在某些条件下触发无人机自动返航、缓慢降落等,防止无人机飞丢或者‘迷路’;此外,我们还在机身上增加了传感器,便于及时感知外部环境的变化。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运营的安全性、便捷性,进一步控制成本,对未来产品大规模应用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张云说。

  为了保证创新动力源源不断,企业将约40%的利润都重新投入到了科研团队建设和重要项目研发中。疫情期间,相关部门靠前服务、问需于企,帮助企业进行银企对接,缓解了资金周转的压力,也让科研团队更加心无旁骛地将精力投入到主业之中。

  随着人们对无人机价值的认识逐步深入,一飞智控的应用受众不断增加。2021年,一飞智控成功完成近300场无人机表演,起降无人机超过16万架次。

  “今年上半年,我们的无人机产量近万架、营收同比增长20%。无人机应用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未来我们的成长速度可能会更快。”一飞智控(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齐俊桐说。

  “科技产品不再‘孤单’了。”齐俊桐感慨道,“几年前,看到无人机的表演后观众会问‘这是什么机器’,而现在更多是问‘它还能做些什么’。人们不仅对智能技术为生活提供的便利更加理解,还愿意帮我们提出产品开发的新点子。这让我深切感受到大家对智能科技的渴望以及对更高品质生活的期待与向往,也激励着我们继续向前。”

  陆上驰骋,打造智慧场景

  在天津(西青)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封闭测试场10公里的环路行程中,自动驾驶车辆从容转弯、避让行人,应对起复杂交通场景仍然得心应手。

  “一路畅行”背后,是车联网、大数据、新能源等技术的相互赋能。

  车内搭载了高清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能够实时快速识别周围环境;而在天津南站科技商务区,道路周边也已加装了边缘计算、激光雷达等路侧设备,帮助自动驾驶车辆开启“上帝视角”。

  “先导区以车路协同物理环境建设为基础,以虚拟、封闭、开放三级测试服务平台打造测试场景,通过标准规范与功能验证支撑产业技术发展,以安全数据监管平台作为应用服务保障,实现了区域的示范引领及生态优化。”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汽数据智能网联部部长张亚楠说。

  汽车制造常常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汽车产业是集大成者的产业之一,各个领域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都会体现在汽车上。汽车技术的迭代发展不仅代表着、逐步满足着人们对新事物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也引领着国内钢铁、橡胶塑料、化工、零部件等多种行业与销售方式的转型升级,为整个价值链体系高质量发展聚力赋能。”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安铁成说。

  为了助力汽车产业数字化转型,让车辆变得“更智慧”一直是近年来行业研究创新的焦点。

  在先导区智能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中心)集中攻坚,开发了一百余种车联网应用场景,通过上线车路协同应用App,促进车联网应用与基础设施的深度关联。此外,中汽中心还实现了智能网联接驳车在天津绿色生态屏障、天津南站等区域常态化运营以及京东配送车在居民区的常态化配送运营,累计运营里程超过25000公里。

  “很多过去只能在电影中看到的情景,现在已经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成为现实。”安铁成说,一台台汽车不只是简单的代步工具,而是在智慧城市的建设推进过程中大有可为。“先导区的‘先行先试’不仅有利于推进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标准的建立、上下游产业链的形成,也会在车路协同的城市应用推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截至2021年末,天津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均突破9000家,独角兽企业9家,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0家,市级雏鹰、瞪羚、科技领军(培育)企业分别达到4974家、378家、230家。目前,天津市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86家,在孵企业4300家;市级以上众创空间206家,常驻企业和团队6200个,科技型企业“底盘”不断壮大。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息,科技创新的步伐不止。在津城的沃土上,株株新芽必将成长为参天大树,涓涓细流也定能汇聚为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力量。(记者 刘惟真 天津报道)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