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国内  >  地方播报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大美边疆丨吉林珲春:擦亮候鸟迁徙的“星级驿站”

 2022/06/21/ 20:59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邵美琦

  新华社长春6月21日电 题:吉林珲春:擦亮候鸟迁徙的“星级驿站”

  新华社记者邵美琦

  6月中旬,吉林省珲春市敬信镇九沙坪村,连片的水稻插秧完毕,42岁的村民林魁正忙着除草,今年是他种植大雁米的第九年。

  “大雁米因保护大雁而得名。为避免大雁误食带有农药和化肥的稻谷,在种植过程中,我们放弃使用农药和化肥,避免污染水体和土壤。”林魁说。

  珲春市位于吉林省东部的图们江下游。九沙坪村所在的敬信湿地,江河贯穿,湖泊星罗棋布,既是水稻优质产地,也是候鸟迁徙“星级驿站”,多条候鸟迁徙路线在此交会。

  林魁记得,过去人鸟矛盾大。春秋两季,数十万只主要由雁类组成的候鸟“大军”在敬信湿地停歇,虽然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但候鸟经过时,会踩庄稼、取食稻米,被村民称为“大厌”。候鸟越多,当地村民损失越多。村民曾尝试用鞭炮、鸟网驱赶候鸟。

  当时,林魁和村里几个爱鸟的朋友组成了护鸟队,进行巡护、救助和宣传等护鸟工作,逢人就讲护鸟知识,但效果并不明显。

    这是在吉林省珲春市敬信湿地附近拍摄的大雁。(新华社记者 许畅摄)

  “老百姓确实蒙受损失,候鸟也确实需要好的环境,怎么能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呢?”这个问题曾苦苦困扰护鸟队。直到2013年,来这里考察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专家解焱提出了解决方案:生态种植。

  “用人工除草代替农药,用候鸟留下的粪便代替化肥,这样鸟儿可以安心停留,村民可以种出经济价值更高的产品。”解焱说。

    村民们在大雁米稻田进行人工除草。(受访者供图)

  当其他人还抱有疑虑的时候,林魁成为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年秋收,他算了一笔账。“不用化肥产量下降了一些,候鸟停留损失了一些,但是留下了有机肥料,而且这样种出的大米市场更认可,价格高出四五倍,我的收益比往年更高。”林魁说。

  从不适应离开农药和化肥,到逐渐掌握生态种植技术;从人工除草,到通过养殖鸭子来“除草”,大雁米产量和品质不断提高,还销往北京、上海等地。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大雁米种植队伍。

  2015年,九沙坪村成立了珲春市大雁米种植专业合作社,与珲春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等组织合作推广,创建了品牌,大雁米的名声越来越响亮,许多外地的老客户从春耕开始就预订大雁米。

    这是在吉林省珲春市敬信湿地拍摄的白尾海雕。(新华社记者 许畅摄)

  随着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敬信湿地的候鸟种类越来越多,不仅有寻常的白额雁、豆雁等,还有白尾海雕、虎头海雕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

  这几年,每到迁徙季,四面八方的人就会和候鸟一样,成群结队地赶来,一睹候鸟风采。“敬信湿地的鸟很有名,又多又漂亮。”北京摄影爱好者张延说,他总要约上朋友来九沙坪村住上一周,一边拍鸟,一边游玩。

  候鸟带来了“流量”,“观鸟经济”在九沙坪村悄然兴起。村里顺势发展起特色旅游产业,不少村民经营起餐饮、住宿等项目。“鸟多了,人来了,生活更好了。”村民肖建华说。

  “只有让当地居民受益于自然保护,才能更好地投身自然保护。”解焱说。

  如今,九沙坪村护鸟队的成员越来越多。“守护鸟,守护土地,就是守护我们的家乡。”林魁说。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