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国内  >  资讯快递

18个新职业来了 你关注的有哪些?

 2022/06/19/ 16:54 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人民网北京6月19日电 (记者周晶、实习生罗坷欣)数据安全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家庭教育指导师、研学旅行指导师、民宿管家……日前,人社部公示了18个新职业信息,这其中不仅有以数字经济为特色的职业,接近大众生活的职业也赫然在列。

记者注意到,此次发布的18个新职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颁布以来发布(含公示)的第五批新职业。如何界定新职业?新职业的发布折射出怎样的新需求新变化?如何规范新职业健康发展?人民网“强观察”栏目记者采访了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企业人事管理研究室主任范巍。

如何界定新职业?

自2019年人社部重启新一轮新职业发布以来,已陆续发布过四批共56个新职业。范巍告诉记者,这批新职业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中未收录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已有一定规模从业人员,且具有相对独立成熟的专业和技能要求的职业。

“我们在2018年开始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新职业,经过专家评估论证、公开征求意见等程序后向社会公示、发布。”范巍表示,今年将发布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版)》,“这批18个新职业算是大典发布前的‘序曲’,后续应该还会有第二批或第三批。具体的发布细节,目前还不确定。”

记者梳理发现, 2004年,我国首次发布新职业,至2009年共发布了12批次120多个新职业。2010年国家启动了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2015年完成修订并颁布新版国家职业分类大典。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新职业也随之不断涌现并快速发展起来,亟待在国家层面上予以认可、规范。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要求,新职业信息发布工作自2019年重新启动。同时,为更好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去年人社部会同国家市场总局、国家统计局启动了新一轮的大典修订,继续推进新职业发布工作。”范巍说。

折射出怎样的社会需求?

纵览这次人社部发布的18个职业名单,不难找到其对应的现实基础。

在范巍看来,新职业的发布反映了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的趋势。“各种各样的新技术快速涌现,倒逼传统技术更新迭代。从新职业专有名词的变化就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等等,这些都是数字职业化,体现了技术变革。同时,技术变革还会带来一批职业数字化升级转型。比如这次发布的农业数字化技术员,它就属于传统的职业数字化转型。”

技术的不断变革带来生产力的蓬勃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在持续提升。范巍举例,比如这次公示中的民宿管家,他们满足了游客对“家”的期待,随时为客人解决住宿困扰,还可以帮客人做饭、拍照。再比如家庭教育指导师,这几年生育多孩的家庭增多了,家庭教育高质化的需求在增加,进而催生了这一新职业。还有研学旅行指导师,“这个职业我们观察了三年左右的时间,发现它的职业化程度一直在提升,可以为中小学研学教育提供更加专业化、个性化服务,所以这次就通过了。”

如何引导新职业规范健康发展?

“不限学历专业,2000元就可以直接报考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职业资格”“持证上岗,年薪多加15万”“线上培训、考试包过”……新职业的壮大,带火了相关岗位的培训市场。有的培训机构打着“职业资格”的幌子招收学员,夸大证书“含金量”误导求职者。

今年人社部对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进行专项治理,将违纪违规培训机构和评价机构纳入“黑名单”。

5月9日,人社部官网发布消息称,有关部门严肃查处了两个打着“职业资格”的幌子发放“山寨证书”谋取不法利益的典型“山寨网站”。其中一家冒用“中国人事考试网”网站名称和单位标识,故意混淆概念、误导社会;另一家假冒网站名为“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网”,在网页左上角标注“工信部已备案”“官方认证”等欺骗性字样。

“一方面,资本会很敏锐地嗅觉到新职业需求,展开这方面的培训;另一方面,证书不是‘多多益善’,炒热的新职业培训市场也抓住了就业者焦虑的心态。”范巍表示,除了律师、医生、教师、记者等需要持证上岗的准入类职业资格,其他职业在用人单位筛选人才时或许会有技能证书的倾向性和选择偏好,但并不是能否可以从事该行业的先决条件,更多反映的是从业者的技术技能水平。从长远来讲,从业者职业发展和社会保障同等重要。只有打通了国家职业管理的各个环节,而不是把注意力只关注在培训和评价上,这个职业才能真正发展好。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