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国内  >  深度关注

“特岗教师”上热搜,6.7万招聘计划带来哪些利好?

 2022/06/18/ 08: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记者 阚枫

  近日,2022年义务教育阶段中央“特岗计划”招聘工作启动,全国计划招聘特岗教师6.7万人,“特岗教师”的话题也随之冲上网络热搜榜。“特岗教师”是什么?乡村教育如何让人才招得来、留得住、能扎根?

  招聘6.7万人,各省份特岗教师计划公布

  按照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近日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2022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今年计划招聘的中央“特岗计划”教师达到67000名。

  中央“特岗计划”仍面向中西部省份实施,重点向原“三区三州”、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少数民族地区等地区倾斜;重点为乡村学校补充特岗教师,持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体音美、外语、科学、劳动、心理健康、信息技术、特殊教育等紧缺薄弱学科教师的补充。

  上述文件还明确,边远艰苦地区和急需紧缺专业的特岗教师招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开考比例、或不设开考比例,采取面试、直接考察的方式公开招聘,划定成绩合格线。对于特别边远艰苦、教师流失较严重的地区可向本地生源倾斜。

  近期,多省份也公布了各地“特岗计划”的招聘规模。

  例如,今年湖南省计划招聘特岗教师3984人,其中,中央特岗计划3800人,省特岗计划184人。山西省2022年共招聘特岗教师3500人,其中,中央特岗计划2500人,省特岗计划1000人。

  特岗教师带来哪些利好?

  “特岗教师”的称呼其实已经持续了十几年。

  2006年5月15日,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通过公开招募高校毕业生到西部“两基”攻坚县农村学校任教,逐步解决农村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去年9月,教育部曾介绍,“特岗计划”实施16年来已为中西部地区乡村学校补充特岗教师103万人。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特岗计划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对于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师范生来说,特岗教师丰富了就业机会,让毕业生有更多选择,对于广大中西部地区乡村学校来说,由中央财政支持的特岗教师给他们解决了教师招人难的问题。

  从各地招聘政策来看,多地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大学生到基层从事教师职业。例如,山西就明确,此次招聘对象以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毕业生为主,鼓励本科师范专业毕业生应聘,可适当招聘高等师范专科毕业生。

  “各地大都明确以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毕业生为主,大部分省份特岗教师服务期为三年。”华图教育研究院专家张晓静表示,从各地发布的招聘计划观察,部分省份对于参加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有从教经历的志愿者、参加过半年以上实习支教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士兵退役复学毕业生和全日制硕士及以上毕业研究生,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

  从岗位待遇来看,按照今年“特岗计划”的要求,除了薪酬待遇方面的补助,还明确严格按照有关文件精神,保证三年服务期满、考核合格且愿意留任的特岗教师及时入编并落实工作岗位。

  让乡村教师招得来、留得住、能扎根

  近年来,“教师热”的话题曾引发舆论热议,不过,与一些发达地区“教师热”形成对比的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乡村教师的“招人难、留人难”问题依然存在。

  去年,深圳某中学招聘时硕博扎堆的现象就曾引发舆论热议,不少网友感慨“教师的尽头是博士”,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河南、安徽部分基层中小学,新任教师招聘中曝出招聘岗位因报名人数达不到开考比例而取消的现象。

  对于当前教师招聘存在的冷热不均现象,储朝晖说,现阶段我国教师队伍存在结构性不平衡,“面上看着很‘热’,但是具体到地区间、城乡间甚至科目间,依然存在不均衡,比如音体美、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短缺,乡村和偏远地区教师短缺。”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分析,教师“冷热”之间的不均与基础教育资源的统筹配置有关,财政实力强的地区,教育投入力度大,教师工资待遇高,岗位吸引力自然就高。从长远来看,应该提高不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水平以及教师的整体待遇,需要强化地方财政对基础教育资源的统筹。

  就特岗教师本身来说,储朝晖说,包括特岗教师在内,近年来国家层面的多项支持政策,对解决农村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问题起到了明显作用。未来,应加大基础教育投入,以更全面的制度保障,来提高特岗教师等基层教育岗位的待遇地位、成长渠道和发展空间,特别是让欠发达地区的教师招得来、留得住、能扎根。(记者 阚枫)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