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6月17日)是第28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今年我国确定的主题为“携手防治荒漠化 共建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如期完成“到2020年全国一半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的目标任务,防沙治沙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在国家林草局的全国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大屏幕上,我们看到这两张卫星遥感影像图片,分别是在2010年和2021年拍摄的我国四大沙地之一的科尔沁沙地。
国家林草局荒漠化监测中心荒漠化监测处处长 孙涛:从2010年的遥感影像可以看出,这一片还是完全被流动沙地覆盖,到2021年的时候,这片沙地已经被植被覆盖了。
发生巨大变化的不仅仅是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和库布齐沙漠周边等重点治理区,也已经由昔日的“不毛之地”变为“塞上绿洲”,在我国北疆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从规划引领、工程治理、责任考核等方面,采取各种切实举措,推动防沙治沙取得成效。
国家林草局荒漠化防治司副司长 屠志方: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国家先后实施京津风沙源(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补助试点等重点工程和项目,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对沙化重点地区和薄弱环节进行集中治理。
十年间,全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82亿亩,封禁保护沙化土地2658万亩,如期完成“到2020年全国一半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的目标任务。
十年间,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减少6490多万亩,为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到2030年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做出重要贡献。
为了科学防沙治沙,目前,我国已构建了以宏观监测为主,年度趋势监测、定位监测、专题监测等为辅的“1+N”荒漠化沙化调查监测体系,实现了“空-天-地-网”一体化监测,及时全面掌握最新荒漠化沙化状况,为科学推进荒漠化综合治理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如今,各地正在积极利用沙区光热、物种、土地等资源充足优势,适度发展中药材、经济林果、沙漠旅游等产业,推动沙区群众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据统计,沙区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4,年总产值达1200亿元,约1500万人实现稳定脱贫,重点地区林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50%以上。
相关新闻
- 2021年06月18日[中国三农报道]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 甘肃张掖:“一园四带”造林绿化 筑牢西部生态屏障
- 2020年06月17日今天是第26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 多举措推进荒漠化防治高质量发展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