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国内  >  热点时评

为文化强国筑牢“数字基石”(人民时评)

 2022/06/16/ 11:3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杨 暄

  为文化传承和发展插上数字之翼,中华文化必将在数字时代绽放更夺目的光彩

  

  将中华文化入“网”上“云”,实现在数字世界的永久留存、永续利用,已被纳入国家战略。根据前不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到“十四五”时期末要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到2035年,建成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优秀创新成果享誉海内外。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必将为文化强国建设筑牢“数字基石”。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在信息时代,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文化数字化是一项基础工程。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古籍、文物、非遗、方言等多个领域的数字化采集和整理工作在持续进行,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接下来的工作,需要在广度和深度上继续发力,既要做到全覆盖无遗漏,还要提高颗粒度精密度,让中华文化以本真样貌在数字世界里得到传承。

  实现文化数字化,采集只是第一步。采集完成,并不意味着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已经建成。如何调集最大“算力”、设计最佳“算法”,打通文化资源的传统分类方式,促进数字化联动整合,并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优质IP,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更艰难也更重要的任务。对此,要有充分准备,心中有“数”。

  文化数字化的过程,就是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手段,将文化素材导入虚拟世界,进而实现深度融合的过程。面对这个迥异于传统文化样式的数字空间,我们需要用新的眼光和新的逻辑语言,提取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中华文化元素、符号和标识,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和优质内容。唯有如此,才能不断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世界发扬光大。

  现实中,文化数字化也为文化生活提供了全新的场景。从网络文学、网络视频、网络直播、数字图书馆、虚拟博物馆、电子竞技的持续火热,到云演出、云观展、云旅游等新业态的不断出现,数字技术手段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储、表达和传播,丰富了文化产品类型和服务种类,扩大了产业规模。随着数字化的深入,文化消费体验将实现从“在线”到“在场”的跨越。升级“身未动,心已远”的数字新体验、创造虚实结合的消费新场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世界里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这不仅需要文化数据库的顶层设计,更需要市场主体的积极作为。

  纵观历史,文化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面向未来,我们将迎来一个更加瑰丽多姿的数字世界。数字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中华文化魅力历久弥新。为文化传承和发展插上数字之翼,中华文化必将在数字时代绽放更夺目的光彩。

  《 人民日报 》( 2022年06月16日 05 版)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