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国内  >  热点时评

考古成果讲述中华文明故事(新论)

 2022/06/13/ 11:4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陈康令

  推出更多考古成果,讲清楚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辉煌成就,筑牢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才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更好传承文明薪火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推出更多考古成果,讲清楚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辉煌成就,筑牢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才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更好传承文明薪火。

  20年前,承载着中国考古学梦想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立项。这是一项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多学科参与研究人文科学重大问题的国家级研究项目。20年来,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遗址被重点发掘,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通过考古得到实证。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外国专家评价:“良渚让我们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认识提前1000多年。”文物考古研究,正不断加深人们对中华文明的认知,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丰厚滋养。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考古实践坚持“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这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出发,基于丰富的材料,提出以国家的出现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原创性的贡献推动了世界不同地区古代文明的比较研究,促进了文明交流互鉴,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考古支撑,也有力推动了世界文明研究向纵深推进。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在实证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过程中,在探寻古代黄河、长江、辽河流域文明“多元一体”的实践中,考古探索、文献研究与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实现了有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全面提升了考古发掘与研究水平,使考古成果更好地服务社会。充满科技感的中华文明探源,生动凸显了中国文化与时俱进、兼容并蓄的底色。

  将考古成果转化好,才能在国际舞台生动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近年来,文物国际合作顺利开展,文物成为中外人文交流“金名片”,文物资源展示大国气象、助力民心相通的优势作用日益凸显。我们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做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用好文物和文化遗产等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进一步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推动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才能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作者为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22年06月13日 05 版)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