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为中华文明探源工作指明了远景目标和具体路径。
在正确认识中坚定自信。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研究成果显著,令人振奋,但也要清醒认识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仍然任重道远,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目前探源工程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持续努力和砥砺奋斗,需要利用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需要各方面的协同配合与联合攻关,需要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不断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更多更新的成果。
在持续深化中担当使命。我们既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注重科技攻关,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从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到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从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到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等,这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需要我们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同时,也要重视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利用,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社会引导作用。要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以此促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深入推进。
在有效利用中发扬光大。如何用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这是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目的和意义所在,也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一道必答题。文明因交流而精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一方面我们要守正创新,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一方面我们要包容开放,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李萍)
相关新闻
- 2022年05月30日甘肃省白银市:保护黄河生态 “铜城”绿色转型
- 2022年05月30日甘肃合水 两男孩被困百米崖面 消防攀爬救援
- 2022年05月30日不把历史遗留问题留给历史 甘肃80多万套住宅房告别“登记难”
- 2022年05月30日人报甘头条 | 甘肃:扫黑除恶常态化 提升群众安全感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