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国内  >  地方播报

上海临港、化工区规上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率已达100%

 2022/05/29/ 21:06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讯(记者 赵艳艳)本轮疫情对上海产业经济和市场各类主体带来较大冲击,广大企业对复工复产有着迫切的希望。在今日(5月29日)举行的上海市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第199场新闻发布会上,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吴金城介绍,前期,上海市以头企业为牵引,以点带链、以链带面,推动一大批企业的工复产。5月下旬以来,各个区各个部门不断扩大复工复产复市范围,比如临港新片区、上海化工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经100%实现了复工复产,像金山区、奉贤区等区规上企业复工复产率达到90%以上,很多区都取消了员工返岗证,不是“白名单”企业也一视同仁复工复产。

  接下来,上海市将陆续出台扎实的助企纾困政策,让企业主体能够切实受益,加快恢复产业链供应链的正常运转,不断重振和提升上海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竞争力。

  全面推进复工复产。6 月 1 日起,全市进入全面有序复工复产复市、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阶段,将取消对企业复工复产审批审核,服务好企业复工复产的合理需求,推动产业园区、办公楼宇等加快全面复工,仓储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和专业服务业企业应复尽复,支持所有符合防疫要求的企业同等复工复产,包括“白名单”包括不是“白名单”企业一视同仁,为广大中小微企业全面复工复产积极创造条件,企业员工能够正常上下班通勤。

  落实好各项惠企举措。在房屋租金减免方面,落实好国有企业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6个月免租金,预计将惠及9万多市场主体,减免约140亿元。推动在沪央企、各类产业园区开发主体包括非国有企业为广大中小微企业减免租金包括上海烟草、上海电信、中广核等在沪央企积极响应制订房租减免方案,临港浦江国际科技城、汽车新能港、市工业综合开发区等一批产业园区正在积极推进实施具体方案。

  在中小企业纾困方面,将组织开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减少对中小企业的拖欠;会同广大银行推出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比如进出口银行设立了1500亿元专项信贷额度,预计将为本市企业减轻资金成本10亿元以上很多银行为本市“专精特新”企业提供1500亿元授信额度,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了650亿元以上的授信额度;加大融资担保支持力度,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按照0.5%最低标准收取担保费,对政策性的创业担保项目免收担保费,推动应贷尽贷、应保尽保,1-4月市融资担保中心担保贷款超过190亿元,增长了45%。

  在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这次疫情将大大促进企业数字化进程,数字化对云网的成本也提出了要求,将推动降低企业用网成本,将中小微企业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再降10%;今年新增企业宽带用户套餐原则上500M起步,针对特困行业减免部分宽带月租费用,同时,扩大软件和数字化解决方案的应用面,惠及广大中小微企业数字化需求。

  强化为企服务方面,持续开展各层各级领导干部“促发展、保安全”大走访活动,主动关心和服务企业,送政策上门,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同时,发挥“一网通办”、随申办、市企业服务云包括疫情期间推出帮助广大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的小程序“益企服”,为广大企业提供专项服务。 “益企服”目前共有1.2万家企业注册,访问量超过370万次,累计受理复工复产各类诉求超过5000项。6000多位中小企业服务专员,一对一为企业进行线上线下的服务。 支持专业服务机构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法律、市场等方面各类服务帮助企业尽快走出疫情影响、恢复活力。

  促消费促应用方面,一方面,发挥新能源汽车推进办公室作用,落实好重振经济政策措施(50条)中关于新增客车牌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纯电动车购买财政补贴等具体政策,同时推出便民服务,最短7个工作日完成牌照申领,同时推动汽车厂商对新能源新车型进行消费促销活动。另一方面,支持市场主体加快推出绿色智能产品,研发创新数字防疫设备,列入创新产品目录的,通过政府采购、首购订购和产业链供需对接,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市场。

  加快重大产业项目投资落地。相关部门将全力发挥投资促进作用,提振产业投资信心,稳住存量还要扩大增量。近期,临港新片区、奉贤区、嘉定区等通过“云签约”、“云洽谈”、“云对接”等方式推进产业项目落户分别有200-300亿以上项目签约落地。将简化审批流程、容缺后补,加快项目环评、施工许可、融资服务、用工用料等要素保障,加快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下半年集中推进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带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加快制造业和数字技术深度融合。

  吴金城同时透露,接下来,上海将召开全球投资促进大会,“在此诚挚邀请更多的优秀企业、机构和人才来上海投资兴业,为恢复和重振上海经济、共创美好的未来,一起发力! ”吴金城说。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