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上海市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杨振峰介绍,综合考虑疫情防控形势、学校复学前的准备工作进展、以及考生线下学习的必要时间等因素,经慎重研究并报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同意,上海决定全市高三、高二年级学生从6月6日,初三年级学生从6月13日起返校复学;中小学其他各年级学生继续居家在线学习至学期结束,学校可在学期结束前安排一次学生返校活动(包括为小学5年级学生举行毕业典礼等);幼儿园、托儿所、托育机构等不再安排返园。
“居家照护确有困难家庭的学生,可自6月6日起申请到校到园,由学校和园所提供相关服务。因为情况特别,我们对这次高三、高二和初三同学返校复学不做强制要求,考生和考生家长可以选择返校复学,也可以选择居家线上复习。”杨振峰说,返校复学后,如何保障学生安全是第一位需要考虑的。为此,上海正从6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按照规范完成校园消杀,确保校园的安全干净。现在校园方舱和校园中转平台已全部关停,各区已组织专业机构对这些校园开展至少3次的终末消杀,教委对各区的要求是消杀工作在29日之前全部完成,以留出一周左右的时间,让消杀过的校园充分地通风透气。学生返校之前,学校还将对校园做一次全面的清洁维护;对未作为校园方舱或中转平台使用的校园,区教育部门和学校也将会按照规范组织开展全面的清洁消杀,以确保学生们回到的都是安全干净的校园。
二是配备专门的核酸采样和检测力量。上海市教委已经要求各区在学生返校复学前,在每个有复学任务的学校建立核酸采样点,按照返校学生人数配备足够的采样力量,以闭环工作方式为师生提供专门的采样服务,同时确定一家专业检测机构为师生提供核酸检测服务,做到采样后12小时内出检测结果,确保学生每天放学时在校内完成采样,第二天上学前可以获知检测结果,从而为校园常态化疫情防控提供保障。
三是实施校园网格化管理。各校正在制定校园网格化管理方案,复学之后,学校将按照校园功能和年级班级来划分管理网格,不同年级、班级的师生分属不同的网格,网格之间分区错时活动,避免交叉接触,这样万一发生零星的感染,可以按照网格来采取管控措施,以缩小影响的范围。学校对于选择住宿的学生,实施半封闭管理(周中住校、周末回家),学校会全力做好学生学习和生活保障。
四是做好返校师生健康管理。学校将依托校园场所码、“数字哨兵”和师生专用的“申生康”平台等,对师生以及同住家人开展日常健康排查。复学后,师生每天都需要接受“两测两检”,即:到校前做一次抗原检测、离校前完成一次核酸采样,每天在校接受两次体温检测。
五是加强校园防疫资源和物资储备。上海市区两级教育、疾控部门已建立中小学校园疫情应急处置机制,各区将根据返校师生人数按照一定比例储备条件比较好的宾馆,作为专用的密接隔离房源,以便在发生情况时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转运隔离。各区还要支持学校按照不少于到校师生员工1个月的用量来储备相关防疫物资。
六是落实学生关爱措施。强化家校沟通与协同,加强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关心关爱。特别是对家长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学生、有感染新冠或密接隔离经历的学生以及学习条件相对困难的学生,学校将排出名单,组建专门教师团队,建立定期联系机制,细致落实“一人一策”,采取各种方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做好个性化学习辅导工作。
杨振峰表示,对于返校后核酸检测异常的学生,将被及时转运至市级统一的东方绿舟师生医学观察点,并安排优秀师资为这些孩子开展线上辅导。对于返校复学后密接的学生,将被及时转运至各区准备好的专用隔离场所,经疫控部门同意,家长可以申请陪读陪护,同时,也会安排优秀师资为他们开展线上辅导。“我们也会设置高考中考专用考试方舱和应急考场,分别为感染新冠的考生和密接考生提供服务保障,确保做到应考尽考。高考中考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和长远,家长们肯定会有很多的担心焦虑,请大家放心,我们一定做细做实各种准备,尽最大努力为考生们创造好的复习迎考条件。”杨振峰说。
此外,本学期将要结束,考虑到疫情防控需要和线上教学实际,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二年级不再组织统一的期末考试,学校可结合学生作业、线上学习状况及线上活动表现等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并提高学习兴趣。高一、高二年级参照执行。(经济日报记者 李景)
相关新闻
- 2022年05月27日欠费不停电 上海“三个保障”满足企业及居民用电需求
- 2022年05月27日上海崇明:重点监测的105家超市已全面对外营业
- 2022年05月27日上海崇明:全区所有政务服务窗口全面恢复正常开放
- 2022年05月27日【组图】送走最后一批“毛孩子” 上海首家“动物方舱”顺利关舱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