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海拔1200米的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保家镇大堂村白茶基地云雾缭绕,空气中散发着淡淡的茶香味,采茶工来回穿梭,采摘今年的最后一茬白茶。
这个时节,大堂村的村民都成了采茶工。
“忙时有上千名采茶工一起采摘,动作快的村民一天能采八九斤。”白茶基地负责人徐志强告诉记者。
“采茶一个多月,工钱按照采摘茶叶每斤32元算,我就有1万多元收入,安逸!”自从村里有了白茶产业,村民许艳梅再也没有外出务工了。让她心里乐开花的是,一年除了采摘白茶外,平时管护基地也有收入,还能照顾家庭,真是一举多得。
几年前,凭着独特的土壤、气候条件等优势,保家镇盘活撂荒地,引入茶商开发。几个村栽种高端优质品种茶达5079亩,带动了大批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家庭平均增收超过1.2万元。
地处渝东南的彭水县最大的资源是生态,最大的优势也是生态。而今全县以生态农业为基础,推动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同步发展,形成了生态产业体系,让生态“颜值”变成经济“产值”,革命老区的群众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保家镇的生态茶叶,让村民不断增收。而在郁山镇,一个个小红薯早已带动村民走上致富路。在龙须晶丝苕粉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着对鲜红薯进行蒸煮、切丝、挂晒,加紧制作晶丝苕粉,赶制订单。
“去年公司采收了8000多吨红薯,涉及上千个农户,促进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公司负责人葛先萍告诉记者,公司生产的晶丝苕粉除了销往全国各地外,还出口英国、韩国、阿联酋等国家,一年的销售额达2000多万元。
晶丝苕粉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山中珍宝”。如今有了供给充沛的电力、方便快捷的交通,全县在16个乡镇建起了核心种植基地,种植红薯30多万亩,年加工红薯15.8万吨,红薯全产业链年收入达6亿元。小红薯在彭水逐渐“长大”,成了带动农民增收的特色产品和支柱产业,“彭水苕粉”的品牌越叫越响。
同样成为彭水生态农业品牌的“彭水苏麻”,在黔中道紫苏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下,全县有3000多家农户种植,也成了可持续的富民产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永均告诉记者,合作社汇聚了来自西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的专家教授研发团队,进行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集成应用,大幅度提升了紫苏的产量和品质,实现紫苏全产业链发展,今后还将推出更多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
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彭水大力做强生态工业。记者走进位于乔梓乡长寿村的重庆阿依达太极泉水股份有限公司,看到生产车间一派繁忙。经过层层自动工序,一罐罐“不老泉水”正在打包装箱。工厂门口,一辆辆叉车穿梭往复,将一箱箱成品装车销往海内外。
公司负责人林榜建介绍,从2014年8月建厂至今,阿依达公司建造了全自动高速罐装水生产线,还建成了年产能3000万桶的桶装水生产线。滋养长寿村数万年的山泉水,现在已经淌出“真金白银”。
企业增效的同时,也反哺了当地村民。每天早上7点,长寿村3组村民肖伍英从家里出发,步行5分钟到“不老泉水”生产工厂。“我已经在公司上班几年了,以前在地里做农活,现在在厂里领工资,还有‘五险一金’。”在大山深处生活几十年的肖伍英,做梦都没有想到能在家门口上班。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带动了当地群众致富,也引来了大量游客。每年的踩花山节和水上运动大赛,都成了苗乡儿女盛大的节日。这“一节一赛”已经举办了10年,不管是在摩围山旅游度假区,还是在蚩尤九黎城、阿依河以及乌江画廊,各大景区的精彩活动,都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体验苗乡风情,尽情欣赏水上运动。
日前,润溪乡樱桃井村的黄地峡巴渝民宿进入旺季。“这些民宿群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又能帮助群众找到一条稳定的致富道路。”望着村子里绿色环绕的几十家民宿,樱桃井村党支部书记王海霞信心满满。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25日 09版)
相关新闻
- 2022年05月25日“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光明”——习近平总书记引领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述评
- 2022年05月25日抓细抓实疫情防控 有序恢复经济发展
- 2022年05月25日落实落细稳经济一揽子举措
- 2022年05月25日抓细抓实疫情防控 有序恢复经济发展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