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多地布局15分钟核酸“采样圈” 我们生活会有啥改变?
由于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隐蔽性高、传染性强的特点,常态化核酸检测被视为“早发现”疫情的关键步骤,目前已在全国多个城市铺开。常态化核酸检测如何开展?为何要建15分钟核酸“采样圈”?官方对此进行了回应。
多地布局15分钟核酸检测“采样圈”
5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会议强调,要提升监测预警灵敏性,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拓宽监测范围和渠道。5月23日的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再次强调,要完善常态化监测机制,省会和千万级人口以上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方便群众就近就便进行核酸采样。
目前,多个城市和地区已经陆续探索实施常态化核酸检测工作,根据本地实际,合理布局15分钟核酸检测“采样圈”。
5月18日,浙江省召开发布会介绍,目前,杭州、宁波等市正探索城区全域常态化核酸检测机制,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服务圈”。其中,杭州在社区、公共场所、医疗卫生机构等布局了1万个便民采样点。
常态化核酸检测需要能力方面,杭州、宁波、温州3市均突破万人规模,其中杭州市累计培训采样人员6.2万余人,持续加强核酸采样人员培训,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
江苏无锡投入运行2600余个便民核酸采样小屋,向市民免费开放,方便市民就近、就便进行采样,全面提高检测效率。
核酸常态化,我们的生活有哪些改变?
5月来,核酸检测常态化成为公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多地要求普通市民最短48小时、最长7天进行一次核酸检测。
21日,河南省疫情防控指挥部下发通知,明确河南省常态化核酸检测工作服务指导意见,要求全省居民及其他在豫人员原则上每48小时应完成至少一次核酸采样(间隔一天采样一次)。
北京5月5日起开始常态化核酸检测工作,要求快递等5类风险行业从业人员,医疗机构等4个风险场所人员,定点医院和隔离场所周边等3个风险区域人员共20类重点人群,按照现有规定,分类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筛查。
此外,在京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单位人员,每周进行1次核酸检测。本市区域内其他人员,每周进行1次核酸检测。
5月17日起,辽宁省大连市常态化核酸检测采样点全面启用,原则上全市范围内所有居民每周都应进行一次核酸检测。对间隔超过7天未进行核酸检测人员,“e大连”通行码将赋“灰码”提示风险。其中,周二对男性市民采样检测,周四对女性市民采样检测,周六均可采样检测。
除此之外,部分地区提出,不进行核酸检测将影响个人出行。
例如,杭州规定,未准时完成的市民将在扫场所码时弹窗提醒或赋码,不得进入公共场所,不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
北京市规定,5月12日起,进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单位、商务楼宇、商场超市、宾馆酒店、餐饮饭店等公共场所,须查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安徽省芜湖市5月23日起要求市域内所有人员每5天至少进行 1 次常态化核酸检测。若未按照规定核酸检测频次进行核酸检测,其“核酸检测证”将由绿色转为灰色。而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公共交通等“核酸检测证”灰色一律不得进入或乘坐。
大规模、高投入进行核酸检测建设是否必要?
在1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介绍,在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检测“采样圈”,一方面有利于公众就近就便接受核酸检测的服务,同时更有利于感染者的早期发现,来提高检测预警的灵敏度,早期发现疫情,有利于疫情的及时控制。
“核酸检测能力是对超大城市疫情防控的一大挑战。”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此前指出,超大城市具有人口基数大、密度大、流动性大的特点,要落实某一个抗疫措施,从市级政府到区,再到具体落地的街道、居委会,需要系统周密、大量资源配置和动员协调才能有效完成。
面对越来越多城市推进这一政策,布设这么多监测点成本是否过高?二、三线以及县城来说是否也需要建立?
23日,郭燕红在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国内有多个城市和地区都已经陆续探索实施常态化的核酸检测工作。这些城市都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布局核酸采样点,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市民能够就近就便进行核酸检测。同时又不挤占医疗机构的核酸检测服务。
她表示,常态化的核酸检测,要根据当地的疫情防控的需求来决定,绝对不能一刀切。所以,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城市都要建立15分钟的核酸采样圈,主要是集中在输入风险较高的省会城市以及人口千万级的城市。
在频次上,也并非要求所有人群都要48小时检测一次,具体的检测频次也是要当地根据疫情的发生发展情况和防控的需要来因时因势确定。(张依琳)
相关新闻
- 2022年05月24日【奋斗者·正青春】90后核酸检验员的无声较量
- 2022年05月24日上海:核酸采样医废不得露天堆放在街边,请市民监督
- 2022年05月24日近期为何会出现多例核酸“假阳性”?权威回应
- 2022年05月24日核酸检测常态化,多地严管第三方检测机构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