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国内  >  时政新闻

坚持自立自强,航天科技成果丰硕(谱写新篇章)

 2022/05/23/ 11:1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记者 冯 华 余建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刷新纪录,进入创新发展“快车道”。“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重大工程成就举世瞩目。航天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航天发射能力显著提升,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突破,航天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太空探索范围更深更广,深空探测能力持续增强

  今年4月24日,第七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国家航天局公布了嫦娥七号和小行星探测科普试验载荷创意设计征集的获奖名单。“中长期月面微型生态循环系统实验”“月球永久阴影区‘人造冰花’观测仪”“探秘小行星上的漩涡规律”……来自全国各地青少年的创意设计承载着航天梦想,飞向更深更远的广袤宇宙。

  梦想的种子植根于实践的沃土。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航天自立自强取得众多创新成果,脚步越走越远、成果越来越丰硕、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国家高科技创新标志。2016年,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设立的中国航天日,不仅是航天人的节日,也成为激发社会各界特别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广泛参与的重要平台。

  从“嫦娥”探月到“天问”探火,再到“羲和”逐日,我国太空探索范围更深更广,深空探测能力持续增强。

  探月工程三步走完美收官,开启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2020年12月17日凌晨1时59分,怀揣1731克月壤的嫦娥五号稳稳降落。这是人类时隔40多年后再次完成从月球采样返回的壮举,创造了5项“中国首次”,也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顺利完成。“月球探测是国际宇航界深空探测领域的第一站,也是中国航天界深空探测领域的首选站。”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国家航天局原局长栾恩杰院士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探月工程不断创新突破。嫦娥二号成功实施图塔蒂斯小行星飞越探测;嫦娥三号首次实现中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玉兔号月球车完成月球表面巡视探测;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传回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嫦娥五号采样返回,为后续月球与行星探测奠定了坚实基础。

  火星探测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正式启航。2021年5月15日,经历了4亿多公里的飞行,天问一号在火星乌托邦平原成功着陆,留下中国印记。截至今年5月1日,祝融号火星车累计行驶1921米,在火星表面工作342个火星日。以火星探索为起点,我国在深空探索领域已确定了下一个方向,木星、土星等更遥远的行星,都等待着我们探索。

  正式迈入空间探日时代,实现太阳空间探测零的突破。2021年10月14日,我国成功发射太阳探测科学技术实验卫星“羲和号”,正式迈入空间探日时代。“羲和”探日实现破冰之旅,“夸父”计划将研制、发射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卫星,对太阳进行科学观测。对于太阳探测计划的后续发展,中国航天也设计了分步实施的“三步走”计划,为太阳探测贡献中国方案。

  载人航天迈入新阶段,中国人有了自己的空间站

  这是一个载入中国航天发展历史的重要时刻。

  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乘坐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圆满完成,中国空间站即将进入建造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不断发展,执行一系列重大飞行任务,一次次刷新“中国高度”。

  航天关键技术持续获得重大突破。2013年6月26日,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圆满完成我国载人航天首次应用性飞行,一堂40分钟的科学课,在千万青少年心底播下科学与梦想的种子;2016年11月18日,景海鹏、陈冬在太空完成33天中期驻留,为后续的中国空间站建造运营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2017年4月20日,我国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发射升空,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完成首次“太空加油”,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这一关键技术的国家。

  “常驻”太空的梦想一步步实现。2021年4月29日11时23分,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2021年6月17日18时48分,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完成长达半年之久的太空飞行任务……

  从火箭和飞船的总装车间,到发射场、卫星测控站点,航天人以奋斗者的精神、攀登者的姿态,向着建成空间站目标迈步前进。烈日灼灼,海浪滔滔,西沙卫星观测站紧锣密鼓地为航天观测任务做准备;文昌发射场通信站,航天护线分队穿树林、爬陡坡、钻涵洞,全面排查长达几百公里的通信线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机械臂产品副总师胡成威和团队深耕技术、专注钻研,使我国成为国际上少数几个掌握大型空间机械臂核心技术的国家……

  “永远做新时代中国航天事业的奋斗者、攀登者!”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的豪迈话语,代表着全体航天人的心声。

  2022年是完成空间站建造的决战决胜之年,又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30周年。建造中国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实现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表示,载人航天工程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投入较少、发展较快、成果较多、可持续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未来,中国载人航天将会从近地空间走向地月空间,进而迈向深空。

  自立自强勇攀高峰,航天科技成果竞相涌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航天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大火箭、北斗导航、高分卫星等重大成果竞相涌现,航天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展示着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心和勇气。

  运载火箭升级换代,进入空间能力显著增强。研制成功最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五号,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发射能力显著提升,仅用了33个月就实现第四个100次发射周期,打破中国航天纪录;长征十一号成功实施我国首次运载火箭海上发射,长征八号首飞成功,长征七号甲成功发射,新一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型谱进一步完善;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取得突破,为后续运载能力再次跨越发展奠定基础。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表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发射成功率、入轨精度等方面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航天科技惠及民生,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我国在轨运行应用卫星数量超过500颗,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在多领域广泛运用。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如今在全球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够获得北斗系统的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高分家族”形成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高精度观测的天基对地观测能力;通信卫星累计为国内1.4亿户家庭提供直播卫星电视服务,风云卫星提供天气预报精准服务;超过2000项航天技术成果实现移植深耕,推动了智慧城市、太空育种等新业态发展。

  空间科学不断突破,探索未知中彰显中国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航天围绕宇宙起源和演化、太阳系与人类的关系等科学主题,论证实施空间科学计划,开展空间科学探索和实验研究,深化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为前沿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手段。借助“慧眼”,科学家观测到黑洞爆发的全过程;通过“悟空”,发现了宇宙射线能谱精细结构;“张衡一号”构建了全球地磁场参考模型;“嫦娥五号”证明了月球19.6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

  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广大航天青年,“希望广大航天青年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勇于创新突破,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发出青春的夺目光彩,为我国航天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再立新功。”一代代航天人将赓续传承、接力奋斗,在浩瀚太空留下越来越多的中国身影。这也激励着更多航天人锐意进取,托举起中华民族的航天强国梦想,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蓬勃力量。

  向着星辰大海,进发!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23日 06 版)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