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国内  >  地方播报

微光守沪 |“城中村”里的“追阳人”

 2022/05/02/ 19:01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上海5月2日消息(记者林馥榆 通讯员李华成)上海嘉定区江桥镇五四村是一个“城中村”,村中建厂,厂中有厂,外来务工人员相对集聚。自本轮上海疫情暴发以来,因历史遗留的各种复杂问题让这个平静的村庄,逐渐成为了“风暴点”。

上海嘉定区江桥镇五四村(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这个仅有0.8平方公里的行政村,下辖5个村民小组和39家企业,共9000余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7900人,占总人口的88%。本轮疫情暴发后,感染人数居高不下,最高单天确诊病例106例。这让12名在各处“救火”的基层干部,在经历了50多天超负荷工作后,逐渐难以招架。

  与此同时,一场拔点攻坚行动也在嘉定全区同时展开,一群由江桥镇党委组织的“追阳人”临危受命,第一时间奔赴“点位”。

  挺过这个极限,就是胜利的终点

  4月18日晚,五四村得到了多方支持,以点位指挥长张国民等5人组成工作组,从增建村紧急驰援五四村。

  “18日,增建村连续2天全员核酸检测结果阴性,意味着我们结束了连续25天的驻点工作。当天晚上19点左右,接到镇党委书记电话,说要紧急驰援五四村。”张国民说,“当时大家的身体和心理其实都已经十分疲惫。但是,江桥是我们的家乡,江桥人义不容辞。”

点位长张国民在组织村民核酸采样(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仅仅30分钟,张国民和同事们就直奔五四村。随后的几天里,点位上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增加到了93人。这一系列的增援动作,给五四村的基层干部和群众带去了强烈的信心。

  当晚,五四村一位年轻的干部在汇报工作的最后,哽咽着说道,“我们每天忙到凌晨3点睡觉,清晨5点就要准备新一轮的核酸检测。做了那么多,换来的却是不断增加的阳性病例和村民的不理解……”50多天的连续高强度作战,让这位年轻的村干部,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志愿者在清点物资(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在张国民看来,村干部的体能与信心已经到了极点,50多天满负荷、超负荷,几乎24小时连轴转工作。作为点位指挥长,他必须要给战友们鼓劲加油,给他们信心,才能激励他们。 所以 ,张国民用自身跑马拉松的经历,来鼓励自己的战友: “撞墙期”后就是胜利的冲线。

  “我是一个跑马拉松的,我深深知道目前五四村的疫情,就好像在跑一场全程马拉松。现在已经到了马拉松最艰难的35公里‘撞墙期’了。我不断地告诫自己和我的团队,顶一顶,再顶一顶,挺过这个极限,42.195公里的终点就在眼前了,胜利就在眼前了。如果顶不过去,就会前功尽弃。”张国民说,“我们努力拼命工作,村民们看在眼里。我们每天在重灾区走街串巷时,一直在给村民们信心,这个时候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摸清底数,用数据说话

  “配药难、就医难、保供难……大量的工作已经超出了一个行政村的能力极限。每天村委会的电话24小时都有人拨打,还有很多电话根本打不进来。”江桥镇五四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顾华杰介绍说,“每一个村干部都在一线,人手不足是最大的难题。”

  好在拔点攻坚工作组进驻后,人手方面的捉襟见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我们驻点后,第一件事就是成立数据分析组,排摸全村信息,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张国民说,“与增建村等纯农村不同,这里是江桥镇最大的城中村,村里有大量的企业厂房,厂房里还有宿舍。这里居住着大量的本地人和租客,人员结构复杂。我们必须第一时间掌握‘火点’,及时作出有效的应对。”

志愿者为居民分发物资(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为此,工作组调配了熟悉数据分析的工作人员,对于每天的动态信息制作日报。在第一份日报出炉后,根据实际情况,工作组将所有工作细分成了指挥组、生活保障组、核酸检测组、物资保障组、后勤保障组等11个工作组,并推出12条“最严公约”,开展村级防疫工作。

志愿者在打包物资(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抓好数据分析,对于研判疫情走向非常重要。每天进行数据分析,疫情的趋势、病例出现在哪里、出现的原因、漏洞在哪里,从而寻求补救的措施。”张国民介绍,11个工作组每天会在吃早饭或是晚上贴核酸码时碰头,交流工作得失,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

  工作方式的改变,让五四村有了新变化

  随着工作组的驻点,时间和经验上的累积,让五四村正常运转逐步有了新秩序。

  作为物资组组长的徐超,每天睁开眼睛想的第一件事就是保供。在他的工作手机上,一连串的数字就是他每天所需的物资“耗材”, 小到消毒片和棉签,大到帐篷和支架,他就是五四村的物资“大总管”。

志愿者在打包物资(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我原来是从事纪检工作的,第一次负责防疫工作,一上来是有些生疏,因为从来没有调配那么多的物资的经历。”徐超说,“工作组里的每一个人都在不断地打破自己的舒适圈和知识领域,都在竭尽全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

  特别是徐超和同事们重新调整后的采样路线和流动采样方式,将厂区分为四个板块并分组采样。4月27日,五四村全员完成检测时间缩短了3个小时。很多村民在采样中说,“今天的排队时间变短了。”

志愿者为村民进行核酸采样登记(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而在顾华杰看来,城中村最大的困难在于基础设施陈旧。这里80%的村民没有独立的卫生间,厨房也是共用的。全村一共设有5个公共厕所,平日里供村民使用。

  但是疫情在五四村暴发后,公厕成为了人员最为集中的场所。“工作组驻点后,我们提出了好几个关于厕所使用的防疫方案。比如,每家发放塑料马桶、分时段使用、安排志愿者全天候消杀等等。”顾华杰介绍说,最终,村里决定采用最严密的公厕管理方式:村宅内5个公共厕所,每一个公厕安排2人24小时看守,对上厕所的每一个人进和出两次消毒,另外再安排4个保洁员随时清洁卫生。

志愿者在为公共卫生间进行消杀(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虽然这样十分繁琐。但是,在当下最有效,也是最可靠的管理方式。”顾华杰说,“通过和村民的沟通,这样的方式也缓解了村民心中对于病毒传播不确定因素的焦虑。”

  此外,工作组出台的12条“最严公约”,严格消毒消杀,每天上下午各4次对村宅大环境大规模消杀。在转运相关人员之后,专业消杀队进楼道进房间消杀。每家每户分发一个喷壶和一瓶消毒片,指导村民自行随时消杀;在垃圾管理方面,村宅内清洁工每天2次道路清扫,4次垃圾清运,并做好生活垃圾消杀工作;部分点位发放塑料马桶、垃圾袋,防止粪便传播;下水道、污水道及时疏通并消杀等。

  让熟悉村情的干部腾出双手

  在工作组的牵头之下,几项原本村干部根本没精力做的事情又重新提上了议程。

  “比如与村民的信息沟通,协调重点区域的消杀和垃圾的清运,给不愿转运离村的村民做思想工作……”顾华杰说,“村民的不配合源于对于未知的焦虑、恐慌和不解。明确人员分工细化后,基层干部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面对老百姓做工作。”

  在顾华杰看来,1000个人就有1000个家庭的故事,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如何让这些故事不再因为疫情变成“事故”,关键在于沟通。

  让顾华杰记忆犹新的是,有一个10岁大的孩子跟着爷爷奶奶被封控在村宅内,父母则封控在自己所在社区中,不巧的是,这对老人相继确诊阳性,留下这个未成年孩子为密接,因为担心孩子,老人们坚持不肯前往方舱。为此,他前后联系了孩子的父母、所在社区和定点医院,一切安顿好后,这才成功劝说两位老人前往方舱。

  “在工作组下沉之前,我们每一个村干部都是超负荷工作,疫情最严重的那几天,每天就睡两三个小时,实在没有精力做其他事情。”顾华杰说,“工作组下沉后,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让我们坚持到了现在,也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目前 ,江桥镇共计安排5个“拔点”工作组、32名区、镇两级下沉干部,先后深入五四村、星火村、富友嘉园、江桥二村和大宅风范城,与村居干部同吃同住同工作,“一点一策”强力推进“两村三居”的拔点工作。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