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之路,匠心筑梦。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举办,高度评价技术工人队伍的重要地位,对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出明确要求。殷切的期望,必将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发达国家重塑制造业竞争力,后发经济体加快工业化追赶步伐,全球产业竞争新态势对劳动力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基于对这一发展趋势的科学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培养和大国工匠培育,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越走越宽。从“北斗”组网到“奋斗者”深潜、从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一项项超级工程背后,是技能人才的身影;从汽车喷漆项目冠军杨金龙到工业机械装调项目冠军宋彪、从焊接项目冠军赵脯菠到砌筑项目冠军梁智滨……中国在世界技能大赛上累计获得的36枚金牌背后,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当前,我国正逐步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一方面,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速,一部分人工被取代之后,产生的是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紧缺技术人才更大的需求;另一方面,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高技能领军人才匮乏等问题凸显。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总量将接近6200万人,人才需求缺口约3000万人,缺口率达48%。
“供”与“需”的不匹配,成为制约制造由“大”到“强”的瓶颈。突破瓶颈,既需要企业家追求卓越、生产者耐心坚守,更需要职业教育的改革、职业精神的培养。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大规模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责任,得益于国家近年来密集出台的改革政策,其发展已进入“快车道”,但仍有待啃的“硬骨头”。如何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落实好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适应、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协调的要求,并在产教融合、多方联动过程中减少人才供需的信息差,亟待进一步探索。
突破瓶颈、推动制造由“大”到“强”的跃升,任重而道远。时隔26年首次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将于5月1日起施行,这是重要的一步。在此基础上,各级党委和政府更要拿出真招、实招、硬招,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完善落实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完善技能人才激励政策,让更多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成为担使命勇创新的主力军、本领高能力强的奋斗者、建新功创辉煌的圆梦人。 (经济日报评论员)
相关新闻
- 2022年04月16日经济日报评论员:“动态清零”是宝贵经验也是最佳选择
- 2022年03月12日经济日报评论员:坚持中国道路迈向民族复兴——二论走好走稳五个“必由之路”
- 2022年02月23日经济日报评论员: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2022年02月23日经济日报评论员:团结合作向明天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