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国内  >  深度关注

高校师生守“沪”在行动

 2022/04/11/ 12:22 来源: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记者 孟歆迪

  上海新一轮疫情发生以来,沪上各高校的院士、教授、工程师、学子纷纷挺身而出,向科技借力,为抗击疫情贡献高校力量。

  自3月初以来,复旦大学启动常态化核酸筛查工作,要求班级辅导员核查学生“健康云”核酸完成截图,确保“不漏一人”。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生李小康,是学院2019级信息1班的辅导员。学校进入准封闭管理状态后,忙于抗疫工作的李小康发现,核查一个班的核酸完成截图就需要半小时,人数多的院系不仅花费的时间更长,还有错漏的风险。

  李小康想到,人工核查单调枯燥又费时,且重复性很强,正符合计算机程序的特点。于是,他决定写一个自动核查核酸完成截图的程序。说干就干,3月15日晚,他运用所学,快速开发了一个小程序。程序一写好,李小康就用自己班级的核酸截图进行了验证,准确率很高,甚至检测出了之前人工核查没有发现的问题。程序运行时间很短,80多张截图只需要20多秒。这个程序目前已在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服务两周。为了方便不会编程的老师使用,李小康还把程序进行了封装。“用的时候,只要在命令行输入一行代码就可以运行,非常简单。”他说。

  在闭环管理的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学生们“足不出宿舍”,院士、教授、工程师等300多位教职工变身“外卖员”,承担起100多幢宿舍楼内近3万名学生一日三餐的送餐任务。自3月12日起,在科研和线上授课之余,他们身着防护服,为学生打饭、送餐。

  为了让学生拿到的菜肴“更快、更热、更香”,私家车、三轮车、无人拖车、无人小巴4款“送餐神器”在校园内先后投入使用。不仅如此,教授们还运用专业技能,利用建模分析,研究出最优的汽车后备厢放置方式及送餐路线,使单车配送盒饭数量从一车几十份升级到一车1500份。

  在上海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微纳光学与生物芯片实验室,博士生杨波手持一把15厘米长的透明“尺子”,正在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相关实验。“你可以尝试把它改成‘同心圆’结构,这样就可以实现6至10个样品同时检测的功能。”他的导师、光电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大伟在一旁指导。

  这把不起眼的“尺子”其实是一块“连续流式PCR芯片”,可以用来协助检测新冠病毒。在完成核酸采样后,棉签上会沾满唾液。但是唾液中所含新冠病毒的分子量并不全是病毒,需要经过前期的分子扩增才能进行更有效的检测。PCR芯片就是对病毒进行“爆炸式扩增”的重要步骤。“目前我们对单一样品的扩增时间是2分钟,同类研究可能需要半小时,这已经是比较创新的成果了。但是,我们的进一步目标是实现多个样品同时快速检测,也就是更快更高效。”杨波介绍。

  指导完杨波,张大伟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与校外合作伙伴上海临港集团金土环保公司进行线上会议,研讨快递外包装的紫外线消杀技术。“疫情防控形势这么紧迫,急需科技助力,我们科研工作者有责任在各自研究领域‘跑’得更快。”张大伟有着强烈的紧迫感。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11日 04版)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