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国内  >  热点时评

【地评线】大洋网评:胸怀“两个大局” 强化“战略思维”

 2022/04/05/ 18:46 来源:大洋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我们是一个大党,领导的是一个大国,进行的是伟大的事业,要善于进行战略思维,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善于进行战略思维是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的必备素质和基本能力,更是担当重任、奋发有为的重要要求。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自觉在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上下功夫。

  学精和用好马克思主义这一看家本领。马克思主义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特别是社会发展规律,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也是领导干部战略思维的行动指南。党的百年奋斗史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我们要从中感悟其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为更好发挥马克思主义对战略决策的指导作用,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练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功,学精悟透用好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踏上新征程,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解读和引领时代,就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刻领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悟透和把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用以研究和解决本职工作中的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问题,确保各项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有效性。

  挖掘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战略思想资源。战略思维是一种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思维方式,强调善于把握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方向。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运用战略思维成就大业和推动工作。早在《礼记·中庸》中就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古训。这里的“预”就是有所准备。古人认为“预”是成功的基础,“不预”则是失败的根源。我国历史上的“兵书”是传统战略思想资源的重要载体。例如,《孙子兵法》提到“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要达成“不战而屈人之兵”,就要运用谋略和策略,争取和掌握战争主动权。又如,“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说的也是要树立全局意识和长远眼光,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我们必须深刻体悟和运用传统战略智慧,使之更好地服务于谋大事、谋大局、谋长远、谋发展。

  保持和增强应对复杂局面的战略定力。战略思维是一种着眼于全局和长远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思维,是分析和解决宏观性、前瞻性、根本性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也是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关键。我们党一次次转危为机、化险为夷,取得一个个伟大胜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战胜风险挑战中壮大,始终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当前,国际形势面临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影响,中华民族也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前进道路上必将遇到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可以说,风险的存在是客观事实,有风险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风险意识。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有无风险意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领导干部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把握正确方向,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坚持谋定后动,增强工作预见性。同时,越是重大关头,越要稳住心神和阵脚,保持战略定力和坚定道路自信,努力使谋发展的各项预案更科学、合理和可行。这是我们党面临复杂局面的制胜之道,也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

  在实践中加强战略整体运筹能力。战略思维本质上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善于进行战略思维是领导干部领导能力的灵魂,也是提高领导干部基本素质的核心要求。对肩负不同岗位职责的领导干部来说,是否具备良好的战略思维,是否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直接影响和制约其领导活动、领导方式,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和反映其领导能力、领导绩效。因此,领导干部要履行好岗位职责,就必须学懂政策法规、学精业务知识、学会现代管理和科学技术,使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跟上时代节拍,努力成为自己分管领域的行家里手,牢牢掌握事业发展主动权。战略思维是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重要思维方法。他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在新征程上,我们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必然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外交和党的建设等领域遇到一系列关乎全局的、长远的、根本的重大问题,需要从战略上进行思考、研究和谋划,需要在实践中加强战略整体运筹能力,从而妥善应对各种关键时刻和复杂局面。

  (作者:王锁明,系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