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国内  >  社会新闻

土豆不“土” 土豆无“土”

 2022/02/13/ 10:03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新春走基层】

  光明日报记者 王建宏 张文攀

  土豆,听名字就“土”得掉渣。可这几天,在中国著名的土豆产区——宁夏固原市西吉县,记者却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致。

  2月11日,走进西吉县城近郊的脱毒种薯繁育中心,透过玻璃墙,只见无菌组培室内一排排架子上,育有脱毒种苗的玻璃瓶整齐列队。在技术人员的轻捻下,一株株嫩苗陆续走出“闺房”,进入智能温棚,移植到一个个箱体中。“25天成苗后,就可以移栽到雾培室进行原原种的孕育了。”技术专家何建栋说。

  在西海固,土豆是“丰年菜、荒年粮”,一直扮演着“救命蛋”的重要角色。可是,随着年复一年的种植,病害不断在种子和土壤中积累。西吉县红耀乡井湾村的晏守强记忆深刻:“多代种、重茬种,即使风调雨顺,由于连年害病,产量也一茬不如一茬。挖起一窝,铁锹一拍,尽是空心腐烂的,只好就地埋掉。”

  关键是种子。在中国农科院专家的支持下,土豆品种的引进选育、脱毒种薯的繁育推广在西吉县展开。与这个产业打了十几年交道的何建栋,退休后专门成立农业公司,搞起了脱毒种薯的繁育。

  走进智能温室,水汽扑面而来,放眼望去,翠绿婀娜的秧苗在箱体中亭亭玉立。轻轻掀开植株侧面的黑色箱膜,一缕缕垂下的根须上,鸽子蛋大小的原原种鳞次栉比,或紫或白的“皮肤”泛着光泽。

  土豆无“土”。智能温室恒温恒湿,没有一粒土,根茎完全生长在湿润的“空气”中。“这就是雾培法,靠吸收喷头中的雾化营养液开花结果。”何建栋说,与传统栽培方式相比,这种方式切断了土传病害,生产的原原种不仅质量好,而且生长期长,是传统栽培模式的3倍。1平方米可以定植种苗30多株,每株苗产原原种40粒左右,每年实际产量1200粒。

  “这可都是些宝贝疙瘩。”何建栋掰着手指算起了账:按照市场价每粒原原种0.4元计算,1平方米的产值480元,这座温室实际使用面积是1100平方米左右,全部达产后,一年的产值可就是52万元。

  目前,西吉县像这样的种薯脱毒育种企业有3家,每年可生产原原种8000万粒。原原种繁育一代是原种,下一代是一级种,再种植就是高品薯。在西吉,按照这种代际关系,分别将祖孙几代命名为“吉兴”“吉祥”“吉泰”“吉利”,赋予了产业兴旺的美好寓意。

  西吉县土豆种植面积为66万亩,其种薯除满足当地需求外,还销往国内其他土豆产区。饱受种子之苦的种植大户晏守强“逆流而上”,在温室种了6万平方米的原原种,大田种植了500亩的原种、1000亩的一级种,全部是订单生产。“脱毒种薯的产量就是高,每亩平均能产3吨左右,是原来的3倍,而且还无病薯烂薯。比起以前,农户种植一亩地的收益增加了上千元。”晏守强说。

  固原市委副书记、西吉县委书记白学贵告诉记者:“西吉县已形成了县有繁育中心、乡有种薯基地、村有扩繁点、组有良种示范户的四级良繁体系,全县马铃薯良种覆盖率接近100%。”

  土豆,曾经的“救命蛋”,如今的“致富薯”,还被精深加工为方便酸辣粉等产品,成了当地支撑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13日 02版)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