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国内  >  热点时评

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人民观点)

 2022/02/07/ 10:5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评论部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会议提出的5个方面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问题,深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发展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敏锐洞察、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与读者探讨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编  者  

  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明确要求,并就5个方面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重要阐述,排在首位的就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这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指出了方向、凝聚了共识。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稳步朝着这个目标迈进。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稳住就业这个基本,居民就有了收入和消费,经济社会大盘就有了稳定基石。2021年以来,从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到实施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行动,从持续做好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帮扶,到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我国就业优先政策持续发力,就业形势稳中向好。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就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将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优先目标,把解决就业问题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推动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根基工程高质量发展,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筑牢坚实基础。

  “富裕”体现效率、要求做大蛋糕,“共同”体现公平、要求分好蛋糕。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就要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共同富裕没有捷径,必须在高质量发展中去推进,必须要靠全体人民共同奋斗来实现。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激励引导人民群众通过辛勤劳动、创新创业创造实现增收致富。企业首先要“办好自己的事”,通过诚信合法经营,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就业岗位,不断为社会创造财富。同时,我们也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从长远来看,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意味着,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要与发展规律相契合,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在现阶段,必须统筹需要和可能,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不要好高骛远、吊高胃口。与此同时,具备条件就要尽力去做,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有苦干实干的冲劲,有稳中求进的务实,有水滴石穿的韧性,共同富裕的目标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共同富裕的美好图景就一定能在神州大地上实现。

  《 人民日报 》( 2022年02月07日 05 版)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