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国内  >  热点时评

人民论坛网评 | 充分认识和努力实现“双碳”目标

 2022/01/30/ 18:39 来源:人民论坛网 作者: 刘政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行的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深入分析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充分认识实现“双碳”目标的紧迫性和艰巨性,要求注重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等4对关系。这是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列为新发展阶段我国面临的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之一,定调“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之后,中央再次就“双碳”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为我们充分认识和努力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根本遵循。

提出“双碳”目标的背景深厚、意义重大。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共同家园,控制碳排放以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是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全球性议题之一。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高度重视并带头改善环境问题,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信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了显著成效。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郑重宣布“双碳”目标,即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充分体现了中国的责任与担当,是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体现,赢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推进“双碳”工作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迫切需要,是主动担当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提出“双碳”目标的背景、意义,加强对“双碳”基础知识、实现路径和工作要求的学习,做到真学、真懂、真会、真用,增强推进“双碳”工作的理解、信心和本领。

兑现“双碳”承诺的形势复杂、任重道远。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是一项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尽管目前,无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着力构建实现“双碳”目标的“1+N”政策体系,还是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谋划和推动“双碳”工作,着力汇聚实现“双碳”目标的强大工作合力,都体现出中国积极兑现“双碳”承诺的有力行动和有效做法。然而,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的思考,充分认识到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以及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一半以上、仍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能效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的客观现实,并充分预判短期内“双碳”可能对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新挑战。尤其是对于那些前期“双高”项目布局较多的地区、行业和企业而言,短期内碳减排或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而带来商品价格上涨、增加高碳企业发展压力等问题。然而,出现阵痛是必然的过程,决不能对“双碳”目标产生动摇甚至心生抵触,而要胸怀大局、着眼长远,坚定信心、勇于担当,保持定力、积极作为,真正承担好实现“双碳”目标责任。

推进“双碳”工作应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稳求进、以进固稳,充分彰显了我们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智慧和魄力。推进“双碳”工作,同样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和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既不能不推不动、推了也不动,更不能急躁冒进、盲目向前冲,而应坚持做到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要深刻理解“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严格按照中央有关精神和工作部署,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推进“双碳”工作。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注重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好发挥我国制度优势、资源条件、技术潜力、市场活力,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要注重策略方法运用,在坚持正确政策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在充分保障能源安全的情况下合理利用国际能源资源,特别注重加强低碳清洁能源技术创新,加快能源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大对高碳产业富集、经济欠发达地区政策支持力度,在全国统筹下真正实现整体碳达峰碳中和。(作者:刘政)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