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国内  >  深度关注

春运防疫五问:核酸48小时怎么算?高铁上出现病例怎么办?

 2022/01/18/ 15:49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月17日电 2022年春运17日拉开帷幕。交通运输部最新数据显示,预计2022年春运全国发送旅客11.8亿人次,较2021年同比增长35.6%。奥密克戎变异株给疫情防控带来挑战。截至目前,国内已有10余个省份报告了奥密克戎输入病例,天津、河南、北京等地报告了本土确诊病例。

  春运期间乘坐交通工具出行有哪些注意事项?各级城市针对春运有哪些防疫要求?春运路上如何做好个人疫情防控?有关部门负责人权威回应,解答公众关心的关于春运疫情防控多个实际问题。

  乘坐铁路出行,高铁上万一发现涉疫旅客怎么办?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在下火车时过了48小时,能否出站?

  国铁集团客运部副主任朱文忠介绍,铁路部门制定了春运期间不同环境、不同场景下的疫情应急处置预案。如果火车上出现涉疫旅客,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立即将涉疫旅客安排在列车隔离席位。二是安排涉疫旅客在前方车站下车,移送地方防控部门。三是对涉疫旅客所处环境进行封闭。四是将涉疫旅客所处车厢旅客信息推送至国家级疫情防控管理平台。五是对涉疫旅客所处环境进行终末消毒。

  铁路12306手机客户端目前已能提供购票出发地与到达地疫情防控政策实时查询功能,可以方便查看各出发站和终到站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认定政策、地方卫生防疫部门最新要求。

  乘坐飞机出行,疫情导致票务退改怎么办?乘坐航班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如何认定?

  民航局飞行标准司司长韩光祖介绍,春运期间,民航局要求各航空公司密切跟踪国内部分地区的疫情形势,配合防控要求做好客票退改服务工作,要求各机场加强与地方春运机构对接配合,做好抵离旅客交通顺畅衔接,做好航班不正常情况下的旅客服务工作。

  记者调查发现,针对需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才能登机的航班,大部分航空公司官网均公布了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有效开始时间及截止时间认定标准。一般在乘客购买机票成功后,还会发送包含登机防疫政策信息的短信至购票预留手机号,乘客可注意查收。

  各级城市针对春运目前有哪些防疫宗旨和防控要求?

  “精准防控”制定疫情政策需要综合考虑风险等级、疫情形势、民生保障等各方面因素,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依据属地管理原则,各级城市目前普遍制定了差异化的疫情防控管理方案和应急预案。

  首都严格进京管理联防联控协调机制16日发布,在进返京须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北京健康宝”绿码的基础上,自2022年1月22日零时起至3月底,进返京人员在抵京后72小时内需进行一次核酸检测,通勤人员按照现有政策规定继续执行。

  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13日提示上海市民,非必要不离沪,鼓励大家就地过年,尽量减少不必要人员流动。来沪抵沪的人员,需开展7天的健康监测,抵沪7天内减少不必要的人群聚集,规范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

  春运路上如何做好个人疫情防控?春节期间还能出游吗?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提示,广大群众在春运返乡前要关注和遵守出发地、中转地、目的地防疫要求,在旅途中要始终做好个人防护,坚持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在返乡后要减少聚集、减少流动,发现症状要及时就医和报告。

  春运期间自驾出行的群众,要配合好疫情防控的检查,在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场站停靠时,遵守扫码登记、测温等各项规定,减少停留时间。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群众,在出行前要始终关注始发地和目的地疫情防控要求,必要时完成核酸检测,确保健康码、行程码的状态符合出行要求。

  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副司长余昌国介绍,将继续严格执行跨省旅游经营活动管理“熔断”机制。对出现中、高风险地区的省(区、市),立即暂停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经营该省(区、市)跨省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业务。余昌国提醒旅客,尽量避开热门景区和出行高峰时段,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地市旅游。

  寒假结束或春节后,对于高校学生返校或务工人员返岗有什么具体安排和要求?

  《2022年元旦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指出,优化调整学校寒假放假时间,错峰安排春季学期开学返校。合理调整企业放假和复工时间,引导务工人员错峰返乡返岗。高校或务工人员较多的企业可要求学生或务工人员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返校或返岗。

  交通运输部应急办副主任周旻表示,对于务工人员、高校学生等重点群体,有集中运输需求且具备条件的,将组织开行包车、专列、包机等“点对点”运输,引导有序出行。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