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国内  >  港澳台新闻

港澳委员看甘肃丨陈晓平(澳门):西和甩掉了穷帽子 致力乡村振兴后劲足

 2022/01/16/ 18:35 来源:甘肃政协发布
港澳委员看甘肃丨陈晓平(澳门):西和甩掉了穷帽子 致力乡村振兴后劲足

  甘肃西和曾经是国家深度贫困县,一直是我关注的地方。

港澳委员看甘肃丨陈晓平(澳门):西和甩掉了穷帽子 致力乡村振兴后劲足

  2018年,我们甘肃省政协港澳委员来到陇南市西和县,考察当地扶贫情况,捐助了一些扶贫资金。在与西和县干部群众座谈、走访贫困户的过程中,我们虽然了解到西和县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脱贫难度大,但是县乡村干部、帮扶干部、贫困户的精神状态都非常上进,干劲很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后,我一直关注西和县的脱贫。令人欣慰的是,在甘肃省政协和一大批单位的帮扶下,西和人民顽强拼搏,于去年实现了脱贫摘帽。听西和县介绍过去五年,西和减贫3.67万户,惠及16.2万户居民,出列贫困村223村,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脱贫了,下一步怎么干,发展什么?这两年,我看到甘肃省政协继续帮助西和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省政协领导经常到县上工作,派出工作组长驻西和县。西和县则立足于资源优势和独特禀赋,把发展特色产业、绿色产业、康养产业作为方向,走出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大增强。西和脱贫后农村发展的亮点仍然不少。

  西和半夏、花椒品质高,特色产业在壮大

  我在澳门就知道,自古以来西和半夏就驰名海内外,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半夏已成为村民收入的重要支柱产业。通过龙头企业与种植户签订统购统销协议,按照“统一供种、统一回收、统一销售”模式,形成了有效运转的半夏产业生产经营体系,既降低了农户中药材种植销售的风险,又实现了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和社会化,壮大了半夏产业。西和也是国家少有的花椒种植“黄金地带”,所产花椒色红油重、粒大饱满、香味浓郁、药效成份多、精油含量高。西和县一直把发展花椒产业作为重点,脱贫后花椒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小小花椒走出了一条致富的康庄大道,当地人亲切地称为“麻辣产业”。

港澳委员看甘肃丨陈晓平(澳门):西和甩掉了穷帽子 致力乡村振兴后劲足

  造纸、编制,传统手工也致富

  两千多年来,西和流行一种造纸的技术——闻名遐迩的麻纸制作工艺。原汁原味保留了造纸术的精髓,堪称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的“活化石”。2017年,西和麻纸制作技艺被列入甘肃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西和县朱刘河村制造麻纸最为集中,朱刘河160户人家,有近一半的家庭从事麻纸制作,形成一定规模的纯手工家庭作坊10家。手工编制是当地妇女创收的主渠道,按照龙头企业制定的统一产品标准,妇女们利用农闲时间,或在车间生产,或居家自行编织。西和县的巧女扶贫合作社各种草编工艺品发展到100多种,草垫、鞋帽、提包、提篮、壁挂、果盒、抱枕等无所不包,西和草编、柳编、竹编、手工刺绣工艺品等产品行销全国。

港澳委员看甘肃丨陈晓平(澳门):西和甩掉了穷帽子 致力乡村振兴后劲足

  守护绿水青山 注入长久动力

  深厚的人文底蕴,与自然风光相得益彰,这是西和手中握有的“王牌”,厚积而薄发,生态人文是西和的后发优势。西和县以“人文+风光”为切入点,以“养生·健康·美好”为主题,开发仇池山、八峰崖、晚霞湖、云华山景区,推动文旅康养产业提档升级,打造高质量的“国际慢城”、“生态健康小镇”,实现了新跨越。以仇池古国为背景,正在把仇池山和西汉水打造成为集观光、文化体验、休闲游憩、乡村度假为一体的文旅康养综合体。晚霞湖成为“乞巧文化旅游节”永久举办地,促进了当地的文旅深度融合,生态旅游、观光旅游、文化旅游风生水起。西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静谧安宁,是打造康养产业的胜地,建设康养基地已经纳入西和发展规划。

港澳委员看甘肃丨陈晓平(澳门):西和甩掉了穷帽子 致力乡村振兴后劲足

  脱贫以后再出发,乡村振兴助力跑,西和的发展前景很广阔。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