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兰州1月11日电 (高翔)2021年以来,兰州新区立足“三新一高”,聚焦“四区两新”,采取抓党建促引领、推改革激活力、引强企选优商、重创新强支撑、促开放拓格局、优规划扩空间、办实事惠民生、防疫情筑屏障等有力举措,经济社会呈现出优质快进、质效双升的良好态势,实现“十四五”强势开局,阔步迈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阶段。预计地区生产总值迈过300亿关口、同比增长超20%,增速连续5年领跑国家级新区。
高质量推进产业发展 在集群延链中实现新突破
兰州新区把产业项目作为推动发展的“牛鼻子”,深入开展“产业项目建设”攻坚行动,项目投资刷新历史纪录,“产业新区”框架加速构建。
目前,兰州新区秦川园区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成为甘肃省唯一入选区域;化工园区东区基础设施全面建成,西区基础配套快速建设,新落地项目60个、总投资243亿元;光气产业园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全球最大铜箔研发生产基地在兰州新区诞生,储能正负极、电解液生产企业相继落地,长飞光纤等3家企业入围“国家级绿色工厂”。
兰州新区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兴起,现代农业成为全省标杆。特别是特色花卉、优质果蔬、食用菌等“新区甘味”产品扩种增产,日产30万枝鲜切花热销全国、走出国门,现代农业示范园被认定为“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与空港现代农业产业园、双创基地一并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园区”。
高标准系统推进改革 在营商环境中树立新标杆
兰州新区坚持把改革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先手棋、关键招,以久久为功的恒心持续发力,以营商环境大提升促进新区大发展,市场活力动力加速释放。
政务服务精简高效。全面落实18个方面178条提升措施,在全省率先推行政务服务365天不打烊、电子证照跨区域核验、企业开办首套印章政府买单,与20个省170个市县区成立跨省通办联盟,实现140项高频事项异地通办。创新“一照多址、工位注册、容缺登记、自主办理”,项目落地时间缩短1/5以上,新增市场主体5427户,为历年最高。区域评估应用及企业开办全流程网办改革举措在全省推广。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评估在国家18个试点中位列第三。积极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不断增强依法办事能力,法治化营商环境大幅提升。
绿色金融支撑有力,绿色金融改革评估全省第一。加快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发布绿色企业、项目认定标准。率先开展“绿色保险”“环境信息披露”等试点,筛选入库绿色项目177个。设立总规模30亿元首支绿色基金及首支1亿元规模绿色化工子基金,引导金融机构设立绿色专营机构9家,兑付奖励资金1663万元,绿色贷款余额达141.8亿元、占比23.8%。深入推进投融资改革,出台一系列融资奖励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信贷支持力度,人民币贷款余额631亿元、同比增长10.9%。
高水平推动科技转化 在自主创新中注入新动能
兰州新区坚持以产业带创新、以创新促发展、以发展提能级,推动新区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动力源”。
科创能力大幅提升。新建创新及孵化平台20个,建成化工园区研发、植物组织培养等实验室6家,重离子加速器及质量检验检测工程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成投运。新培育科技型企业160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研发科技成果291项,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7%。
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健全技术交易机制,加大科技成果应用,新引进转化科技成果91项、转化率达31.3%,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1%,入选第二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
创新环境优化升级。系统优化人才引培服务政策体系,重点引培一流高素质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和研发人员3万多名,新开展科研项目216项、申请各类专利千余项。
高层次拓展开放格局 在对外贸易中取得新业绩
兰州新区坚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区港联动”成效显著,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区位优势、平台优势、通道优势加速显现。
平台功能日益凸显。深入实施综合保税区提升进位“445”计划,保税物流业务增长2倍,综合保税区加工类贸易同比增长70%,全省外贸增量贡献率达50%,在全国综合保税区绩效评估中排名提升8位。
通道经济量质齐升。空铁海公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通过国家验收,“甘肃—山东—拉脱维亚”物流新通道成功打通,海运集装箱集散中心加快建设,首开巴斯夫“德国—兰州”中欧化工班列,到发国际货运班列同比增长167%。打通达卡、曼谷等4个城市货运航点,执飞国际货运包机同比增长90%,国际货邮吞吐量同比增长21%。
高起点编制国土规划 在生态修复中拓展新空间
兰州新区坚持把国土空间规划作为未来开发保护的基础,对全域进行科学、精准、系统规划,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为兰州现代化巨型城市发展拓足空间。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率先获批。本着为现实服务、为历史负责、为未来“留白”宗旨,精准把握未来人口规模、产业布局、城市扩域、环境承载等因素,科学划定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高标准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并在全省率先获批。通过调规扩域,使兰州摆脱“两山一河”束缚,重绘“东进北拓”宏图,将在兰州生态环境大改善、城市空间大拓展、现代农业大发展、区域协同大融合、历史文化大保护等方面作出贡献。
兰州新区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对兰州—兰州新区—白银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区进行规划研究,率先提出在1.2万平方公里范围打造“陇中生态平原”重大工程,为承载千万人口、万亿级GDP提供足够空间,可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大兰州”提供空间支撑,得到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高品质建设精智新区 在城乡融合中打造新典范
兰州新区坚持把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贯穿于现代城市管理全过程全方位,形成城市精细智慧、乡村文明振兴、社会和谐共融新局面。
公共服务优质供给。教育优质资源供给持续提升,新增学位2250个,组建城乡一体化教育联盟8个,基础教育就学人口同比增长15.6%。甘肃省人民医院新区分院建成投运,甘肃省残联康复中心医院、甘肃省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新区疾控中心等医疗卫生项目加快推进。依托甘肃省体育馆等资源,承接国家和省级以上赛事16场次,“15分钟全民健身圈”初步形成。新增就业3.8万人,职业技能培训6万人次,养老、医保参保率分别达98.6%、99.6%,特困人员救助机制更加完善,退役军人服务管理规范优质。
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持续深化,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不断释放,全年整治撂荒地5.35万亩,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10万亩。创建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10个,17个保留村逐步从“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得到坚决遏制,粮播面积持续增加。深入推进“四好”农村公路提质扩面,新建农村公路14公里。统筹规划、高效承接陇东南移民947户3738人,就业、教育、医疗及吃住行等全面保障,新区担当全面彰显。
紧盯“极、地、台、区”定位 推动发展加速迈上新台阶
2022年,兰州新区将紧盯“极、地、台、区”战略定位,用足用好先行先试政策,在培育优势产业、深化系统改革、扩大创新开放、促进城乡融合、优化生态环境等方面持续加力、赶超跨越,全面推动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加速迈上新台阶,成为“强工业”的排头兵、“强科技”的领跑者、“强省会”的主力军、“强县域”的先行区。
兰州新区将紧盯“强省会”行动和“十四五”规划目标,预计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税收收入均增长20%以上,进出口贸易额增长5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10%以上,八家监管企业营收、利税均增长20%以上。
具体发展中,兰州新区将坚定不移在党的建设上强堡垒,增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引领力;坚定不移在引新聚优上强实体,夯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支撑力;坚定不移在综合改革上求突破,释放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动力;坚定不移在科技创新上强驱动,提升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竞争力;坚定不移在对外开放上提能级,扩大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影响力;坚定不移在城乡建设上促提升,厚植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承载力;坚定不移在共建共享上惠民生,凝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向心力。
相关新闻
- 2021年09月25日首届“陇剑杯”网络安全大赛在兰州新区开幕
- 2021年01月09日兰州新区—— 改革聚能量 发展高质量
- 2020年09月28日增速多年领跑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高质量发展韧劲如何练就?
- 2020年09月28日湾区媒体探秘兰州新区高质量发展韧劲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