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国内  >  港澳台新闻

港澳委员看甘肃丨何萍萍(澳门):丝路驼铃悠扬,看不够的莫高窟忘不了的月牙泉……

 2022/01/09/ 19:29 来源:甘肃政协发布

  “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东汉应劭解释:“敦,大也;煌,也。”

  敦煌曾是中西交通的枢纽要道,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锁钥,对外交往上的国际都会,经营西域的军事重镇,在中华历史长卷上占有光辉的篇章。

  东方艺术明珠莫高窟

  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莫高窟又名千佛洞,开凿于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坐西朝东,前临宕泉河,面对三危山,南北长1680米,高50米,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

  莫高窟洞窟密布体,大小不一,鳞次栉比,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形如蜂房鸽舍,异常壮观,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相传,公元366年(十六国时期的前秦),乐僔和尚西行至三危山,忽见金光闪耀,犹如万现身,于是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千年,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和元代的兴建,形成了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这里也逐渐成了信仰圣地。

  在历史长河中,受自然风沙侵袭和人为破坏,莫高窟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像2000身,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综合艺术殿堂,倘若把壁画排列,能伸展30多公里,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1961年,莫高窟成为国务院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如今,莫高窟已成为中外游人竞相前往的旅游胜地,不论春暖花开、烈日炎炎,还是满枝头、雪花飞舞,莫高窟前都有来自世界各地游客的身影。人们欣赏着精美绝伦的壁画、雕塑艺术,近距离感受着古丝绸之路的文化魅力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沙山月相映成趣

  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地处敦煌城南5公里处,千百年来以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

  鸣沙山,因沙动成响而得名,为流沙积成,分红、黄、绿、白、黑五色。鸣沙山东西长40余公里,南北约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因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

  1994年,鸣沙山·月牙泉被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获“中国最美的五大沙漠之一”等称号。2015年7月20日,被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6年1月,鸣沙山·月牙泉景区被拟认定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关于鸣沙山·月牙泉的由来,当地流传着一个故事。从前,这里有一座雷音寺,有一年四月初八,寺里举行一年一度的浴佛节,善男信女都来寺里烧香敬佛,顶礼膜拜。当佛事活动进行到“洒圣水”时,住持方丈端出一碗雷音寺祖传圣水,放在寺庙门前。忽听一位外道术士大声挑战,要与住持方丈斗法比高低。只见术士挥剑作法,口中念念有词,霎时间,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黄沙铺天盖地而来,把雷音寺埋在沙。奇怪的是寺庙门前那碗圣水却安然无恙放在原地,术士又使出浑身法术往碗里填沙,但碗内始终不进一粒沙子。直至碗周围形成一座沙山,圣水仍安然如故。术士无奈,只好悻悻离去。刚走几步,忽听轰隆一声,那碗圣水半边倾斜变成一湾清泉,术士变成黑色顽石。原来,这碗圣水是佛祖释迦牟尼赐予雷音寺住持世代相传,专为人们消病除灾的,故称“圣水”。由于外道术士作孽残害生灵,便显灵惩罚,使碗倾泉涌,形成了月牙泉。一翡翠般的清泉,在沙山的怀抱中静静躺了几千年,虽受狂沙 袭击依然碧波漾漾,水沙山,蔚为壮观。

  据说,月牙泉早在汉代就是游览胜地。南岸原有一组古朴雅肃、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从东向西建有娘娘殿、龙王宫、菩萨殿、药王洞、雷神台等。据史料记载,月牙泉一直是碧波荡漾、鱼翔浅底、水草丰茂,与鸣沙山相映成趣。在当地老百姓中有铁背鱼、七星草和五色沙三件宝的说法。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蓬勃发展,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开辟了沙疗沙、滑翔跳伞、骑驼遨游等沙漠娱乐项目。迎着初升的朝阳,一队队骆驼旖旎而来,游人骑骆驼游走在梦幻般的沙丘间,领略大漠奇观的同时,尽享异域风情。夕阳西下,驼铃声声,游人伴着落日余晖爬上沙山,鸟瞰月牙泉,远眺五彩斑斓的敦煌,更是一种难得的体验。

  (作者为甘肃省政协住澳门委员,文中采用了有关官方和个人的资料,在此鸣谢)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