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6日发布。为何要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怎样推进?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
问:为何要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
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工作。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印发实施,构建了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四梁八柱。
要素市场化配置涉及领域广,部分改革需要向深水区挺进,各地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不尽相同。现有要素配置改革试点多属单项推进,难以适应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推进改革的现实需求。
方案的出台是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在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前提下,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根据不同要素属性、市场化程度差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稳步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有利于在风险可控前提下,不断探索突破制度前沿;有利于系统集成各要素领域单项改革,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提高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问:综合改革试点有哪些突破和亮点?
答:以综合改革试点为牵引,支持具备条件的地区结合实际大胆改革探索,尊重基层首创精神,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模式。
一是突出上下联动,实现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有机结合。
二是突出系统集成,实现由“局部突破”到“系统深化”转变。
三是突出问题导向,实现以改革促发展。聚焦我国经济运行中仍面临要素流动不畅、要素集聚能力不强、要素配置改革动力不强和地方探索空间不足等问题,提出有针对性授权和支持探索的试点内容。
四是突出制度建设,重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
方案聚焦要素市场建设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市场主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明确重点任务和制度保障。
土地要素方面,提出进一步提高配置效率。以推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和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为重点,探索赋予试点地区更大土地配置自主权,支持产业用地实行“标准地”出让、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支持探索深化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改革。支持探索推进合理有序用海,统筹陆海资源管理。
劳动力要素方面,提出合理畅通有序流动。围绕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支持建立以身份证为标识的人口管理服务制度。
资本要素方面,提出强化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功能。聚焦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同金融信息共享整合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与中小微企业需求相匹配的信用产品,推动发展多层次股权市场。
技术要素方面,提出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着力完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探索对重大战略项目、重点产业链和创新链实施创新资源协同配置,构建项目、平台、人才、资金等全要素一体化配置的创新服务体系。
数据要素方面,提出探索建立流通技术规则。聚焦数据采集、开放、流通、使用、开发、保护等全生命周期的制度建设,推动部分领域数据采集标准化,分级分类、分步有序推动部分领域数据流通应用,推动完善数据分级分类安全保护制度,探索制定大数据分析和交易禁止清单。
资源环境市场方面,提出加强制度建设。着力推动资源环境市场流通交易与制度创新,支持完善电力、天然气、矿业权等资源市场化交易机制,进一步健全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等交易机制,探索开展资源环境权益融资,探索建立绿色核算体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及政府、企业和个人绿色责任账户。
方案聚焦要素市场治理,提出推动完善要素市场化交易平台,加强要素交易市场监管;围绕进一步发挥要素协同配置效应,提出提高全球先进要素集聚能力,完善按要素分配机制。
问:综合改革试点怎样布局推进?
答:一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立足“1个总体方案+N个实施方案”的试点布局,采用“实施方案+授权清单”方式赋予试点地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
二是局部突破、系统深化。围绕推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优先选择改革需求迫切、工作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城市群、都市圈或中心城市等开展试点。
三是目标导向、分步推进。明确“三步走”时间表、路线图,即2022年上半年,完成试点地区布局、实施方案编制报批工作;到2023年,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到2025年,基本完成试点任务,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标志性成果,为完善全国要素市场制度作出重要示范。
四是稳中求进、守住底线。坚持严控试点数量和试点范围,在风险总体可控前提下,确保改革试点任务积极稳妥推进。
(记者安蓓)新华社北京1月6日电
相关新闻
- 2022年01月07日【地评线】大洋网评:携手国之重器 共赴星辰大海
- 2022年01月07日高质量发展在中国 | 多个领域迎崭新变化 助力我国经济“加速跑”
- 2022年01月06日人民论坛网评 | 织密算法推荐的管理之网
- 2022年01月06日【敦煌风】将心比心用情用力 化解群众急难愁盼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