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国内  >  热点时评

传承好、弘扬好新时代北斗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四十八

 2021/12/14/ 10:3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评论员

  中国北斗,星耀全球。2020年6月23日,随着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成功发射,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星座部署;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建成开通,标志着我国建成独立自主、开放兼容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自1994年启动北斗系统工程以来,北斗人奏响了一曲大联合、大团结、大协作的交响曲,孕育了“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在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26年来,参与北斗系统研制建设的全体人员迎难而上、敢打硬仗、接续奋斗,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培育了新时代北斗精神,要传承好、弘扬好。”

  当前,全球数字化发展日益加快,时空信息、定位导航服务成为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独立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从2000年完成北斗一号系统建设,到2012年完成北斗二号系统建设,再到2020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并开通服务,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取得决战决胜。二十六载风雨兼程、九千日夜集智攻关,北斗人秉承航天报国、科技强国使命情怀,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勠力创新、攻坚克难,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区域到全球的历史性跨越,打造出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服务性能最高、与百姓生活关联最紧密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这是我国攀登科技高峰、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里程碑,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对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对推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对推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我国对外开放,对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努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天作棋盘星作子”,北斗系统凝结着几代航天人接续奋斗的心血,饱含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本色。广大科技人员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攻克16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核心器部件百分之百国产化,首创全星座星间链路支持自主运行,创造两年半时间高密度发射18箭30星的世界导航卫星组网奇迹,展现着矢志自主创新的志气骨气;从北斗一号服务我国及周边地区,到北斗二号服务亚太地区,再到北斗三号服务全球,中国北斗始终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相关产品出口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总用户数超20亿,让中国的北斗成为世界的北斗,书写着开放融合的生动篇章;400多家单位、30余万名科研人员聚力攻关,2名“两弹一星”元勋和几十名院士领衔出征,1.4万余家企业、50余万人从事系统应用推广,彰显着万众一心的团结伟力;全球范围定位精度优于10米、测速精度优于0.2米/秒、授时精度优于20纳秒,不断提升的精度,映照着追求卓越的不懈努力。“调动了千军万马,经历了千难万险,付出了千辛万苦,要走进千家万户,将造福千秋万代”,新时代北斗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航天领域的生动诠释,是“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在新时代的赓续传承,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激励我们继续迎难而上、勇攀新的高峰。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必须大力弘扬新时代北斗精神,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瞄准“卡脖子”难题,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开放包容、互促共进,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在开放合作中提升创新能力、塑造发展优势,为世界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坚持万众一心、团结共进,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合力;坚持追求卓越、精益求精,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仰望星空、北斗璀璨,脚踏实地、行稳致远。如今,颗颗北斗卫星环绕地球,成为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梦想。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弘扬新时代北斗精神,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负韶华的时代担当、实干兴邦的决心意志,不懈探索、砥砺前行,接续走好攀登科技高峰、建设航天强国新长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奋力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 人民日报 》( 2021年12月14日 02 版)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